□法治报记者 徐荔
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的父母为让孩子上顶尖学校而做出的种种啼笑皆非的举动。这部电影让不少中国家长深有感触,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父母们可谓煞费苦心。而有些人,恰恰将父母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态视为捞财机会,用并不高明的手段布下一个个以“赞助费”“铺路钱”为名的陷阱……
当下正是招生季,希望以下案例能够给家长们提醒,放平心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关系”,避免被利用落进入学骗局。
80万元“赞助费”能进好学校?
2017年5月,正是钱先生的孩子要报名入学的时间段,可是他也为这件事烦心,想让孩子就读某知名民办学校的他苦于没有“门路”。不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钱先生到处咨询是否有进入该学校的可能,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钱先生在某微信群发出了“求助信息”后,竟然有人表示可以帮忙。这个人就是马某。
“实习生”有门道进好学校
马某自称是本市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的员工,钱先生是这家房地产企业的客户,出于对企业的信任,钱先生对素未谋面的马某也没有怀疑。根据钱先生的回忆,马某当时就表示可以直接帮他的孩子拿到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因为家里和学校有关系。
当然,要进入名额紧张的名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马某称钱先生需要交20万元赞助费,只要交了钱,一星期就能拿到录取通知。钱先生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为了孩子的未来投资,答应支付赞助费。
于是,按照马某的要求,钱先生将20万元准备好了。可是,没过几天,马某又联系钱先生称因为学校太热门,名额紧张,赞助费已经提高到80万元了。如果钱先生能接受,就先支付40万元,等拿到录取通知书再支付剩余的钱。
赞助费一下翻了好几倍,钱先生也是吓了一跳,可是为了孩子能进入好学校,钱先生一家也是拼了。钱先生通过两次转账,将40万元汇给了马某的个人账户。马某承诺会将钱转给学校,还强调自己一分钱不赚,完完全全都是学校的赞助费。
交完钱,钱先生一家就焦急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毕竟学校报名时间有限,他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然而,等了又等,那纸通知书就是不来。钱先生询问了马某好几次,马某都说正在联系。
已经不抱希望的钱先生终于决定放弃这所学校,向马某提出退钱,马某也承认没有“搞定”学校领导,答应退钱。可是,接下来钱先生又是等啊等,依旧没有等到钱。钱先生质问马某时,得到的回答是“钱已经转给学校了”,她还发给钱先生看两笔转账记录。信以为真的钱先生又等待了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他不断与马某联系,并与她讲明此事的利害关系,马某却只是敷衍,到最后甚至拒绝接电话,失联了……
钱先生觉得事情不对劲,与马某所在的公司联系,这才得知马某只是该公司的实习生,仅实习一个月就已经被开除了。至于那两笔所谓把钱转给学校的记录,也是马某伪造的。
想让朋友“背锅”被识破
40万元赞助费去哪了?2017年7月,钱先生向警方报案。不久,马某到案了。
1989年出生的马某承认的确提出过帮钱先生联系孩子入学读书的事,不过她否认自己是以欺骗为目的的。
马某表示,当得知钱先生的需求后,联系了自己的朋友周女士,周女士答应帮忙联系咨询。在没有得到周女士确切消息的情况下,马某就凭自己的想象向钱先生提出收取40万元赞助费。
“我就是想先把40万元用起来,如果办不成就把钱还给钱先生。”马某交代,“事情办成的话,除去办事情的钱,其他钱就作为好处费自己收取,也给一些钱给托关系的人。”
那么马某到底哪里来的信心收钱呢?据马某说,收到第一笔钱后,周女士告诉她“已经和校董吃饭了,应该可以办成”,过了一周左右,周女士才说“事情搞不定”。为了确定学校的情况,马某还自己去学校咨询过招生事项。
然而,面对询问时,周女士并不愿成为马某的“背锅侠”,她告诉检察官,马某的确向她打听过是否有关系进入某知名学校,但大约10天左右,她就给了马某答复“不行”,而且周女士并不知道马某向钱先生收取赞助费的情况,更没有向马某提过钱的事。“她只说要是搞定了就请我吃饭,介绍男朋友什么的。”
马某收取40万元后是否转给了学校呢?马某称,大约半个月,她就把钱用完了,买了理财、还了信用卡,还投资开办舞蹈学校……
当发现无法帮钱先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后,马某虽承诺还钱,但一下子哪来那么多钱还?“我当时在休假,帮钱先生的事我也没告诉家人,”马某解释,“钱先生催得急了,我就做了两张假的转账记录图片,想拖延点时间,等有钱了就还。”
马某丈夫得知此事后,帮马某归还了30万元,到案当天,马某自己又归还了10万元。
钱虽然还了,但闵行区检察院认为,马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能够为被害人托关系办理孩子入学事宜,骗取所谓“赞助费”40万元实际用于个人挥霍,并在无法办成此事应当退款的情况下,以拖延的方式拒绝退款,其行为已涉嫌诈骗罪。闵行区检察院作出对马某批准逮捕的决定。
一句无心闲聊牵出就学骗局
“现在当爹妈真不容易,时时刻刻都想着孩子的事。好不容易在上海找到工作,就想着把孩子接到身边上学。”张先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和同事的无心闲聊,竟然勾起了他人的歹念。
拍胸脯打保票最后却失联
2017年10月,张先生在买房时认识了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阿海。27岁的阿海是外来务工人员,加了张先生的微信后,就咨询他能否帮忙办理孩子来沪念书的事。可张先生没有这样的渠道,虽然对望女成凤的阿海表示理解和同情,但也爱莫能助。之后,张先生与办公室同事聊天,不由提起了阿海的事。不料,当时在场的鲁某来劲了,他说自己有办法帮助阿海。
在就这样,在张先生的牵线搭桥下,鲁某与阿海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殊不知,热心的张先生无意中助纣为虐。
据阿海回忆,他和鲁某见面谈孩子上学的事,鲁某称自己曾在街道相关部门工作过,有认识的人,不过要办好此事,需要8000元费用。对此阿海并不意外,但他表示要分期付款。鲁某也答应了,同意先收5000元作为前期“铺路”操作的费用。
阿海其实还算是个注意保护自己权益的人,他第一次通过微信转钱给鲁某时曾提出需要一张凭证,注明鲁某收钱帮孩子解决就学事宜。可是这个要求被鲁某拒绝了,鲁某的理由是“万一你找去我单位,影响不好,只能写张借条”。想着鲁某是张先生介绍的,应该有可信度,阿海便接受了“借条”的建议。当然,这是张没有还钱日期的“借条”。
阿海付钱后,反复与鲁某确认成功率,鲁某始终拍胸脯打保票,说没有问题。不久,鲁某还煞有介事地向阿海要了孩子的相关信息。
大约过了两周,一天晚上,阿海突然接到鲁某的电话,要阿海赶紧转2000元给他。阿海以为鲁某要这笔钱是急着操办孩子读书的事,虽然满腹狐疑,但因为求人办事也不敢多问,马上通过微信转账给了鲁某。
接着,阿海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差不多过去一个多月了,鲁某一直没有给阿海确切的消息。阿海忍不住微信询问鲁某,得到的回答依旧是“没问题”。又过了两个月的时间,鲁某还是没有给阿海“定心丸”。
今年1月初,阿海想询问鲁某事情操办情况,却意外发现鲁某电话关机了,信息也都不回,阿海这才慌了。他连忙打电话给张先生,张先生的反应让阿海的心凉了半截。张先生告诉阿海,自己和鲁某也不熟,只是工作中打过几次照面,鲁某到底有什么办法帮助阿海,他也不知道,更不知道鲁某收了张先生钱的事。
“你还是赶快报警吧!”在张先生的建议下,阿海报了警。
“铺路钱”铺就他的挥霍之路
尽管阿海报警称鲁某以帮助办理孩子来沪就学事宜为由骗钱,但到案后的鲁某却不承认。鲁某向检察官辩解,阿海给他的两笔共7000元钱,是他以有急用为名向阿海借的,并不是为帮孩子办入学所用。而所谓的“急用”就是打麻将、娱乐开销……
鲁某与阿海并不熟,谁会第一次见面就无缘无故地借钱呢?鲁某称,自己的确与阿海见面聊过孩子读书的事,但由于孩子没有居住证,不符合入学条件,所以暂时帮不了。“我跟他说了,等居住证办好了,我再帮他想办法。”
那么鲁某有什么办法可以帮阿海呢?根据鲁某交代,他只是某街道负责受理、整理外来人口材料的聘用人员,并没有正式编制,更没有什么门路帮别人办理孩子就学的事。
2017年年底,鲁某因为欠了不少高利贷,想要外出躲债,于是提出了离职,手机也一并关机,因此导致与阿海等人失联。
同时,根据检察官掌握的证据,就在鲁某出去避风头前不久,他还同样以帮孩子办理来沪就学事宜为名,从吴家夫妇那里得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钱款,鲁某对收取吴家夫妇钱款却没有办事的情节也予以了承认。
吴家夫妇和阿海一样,是从外地来上海工作的,但他们的孩子还在老家。一心想将孩子接到身边的吴家夫妇,曾在去年5月拜托过他人帮忙办理孩子就学的事,结果对方收了1.2万元后就“消失”了。后来吴家夫妇通过警方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
然而,已经吃过亏的吴家夫妇还是没有提高警惕,当鲁某主动联系他们,表示可以帮孩子办理在沪就学的事宜时,他们还是相信了。鲁某用并不高明的谎言骗得吴家夫妇共1.5万元。就在吴家夫妇充满期待地盼着接孩子来上学时,鲁某却拿着这些“铺路钱”挥霍、还高利贷……
根据相关证据,嘉定区检察院认为鲁某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罪,日前已对其提起公诉。
检察官提醒
入学骗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幼儿园到高校,每个阶段都有类似骗局发生。分析这些案件,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家长想让孩子读名校,或者是农村户口的小孩想在城镇读书,为此,父母不惜钱财盲目找人帮忙。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了父母们的这种心理布下骗局,而行骗的手段不外乎号称自己有“关系”,向被害人索要费用打点关系或是帮忙给学校“赞助费”。
“有关系好办事”是许多人的固有观念,也正是因为相信“开后门”“走关系”,有的被害人一而再地被骗。其实,学校招生有着严格的招生政策和招生纪律,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平台和程序,所谓“内部名额”大都只是骗子设下的虚假承诺。
想让孩子上热门学校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达成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情况,不要盲目跟风。
万一发现自己落入骗局,务必要保存好证据,及时报警,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