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在上海市宝山监狱服刑的林正(化名)今年快50岁了,10年前,因为强迫卖淫罪,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
经过几次减刑,林正很快就可以回家,他的状态越来越好,期待着和女儿团聚的日子。不过,就在一年多前,林正还是个感觉处处不顺心,一言不合就与他人发生争执的暴躁“老大”。直到他得到宝山监狱心理矫治团队的治疗,一切才有所改变……
服刑中处处不顺心的“老大”
尖脸、瘦长身材、很有“气场”,这是宝山监狱心理矫治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对林正的第一印象。2017年,林正第一次在监狱主管民警的建议下进行心理咨询,因为他发现自己经常控制不了情绪,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他像鞭炮一样“炸”了。违纪后,林正也很后悔,可是自己到底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林正也不知道,他越来越害怕与人相处。
“以前我在外面,我说话大家都听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发言权,和人家总是发生冲突,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而且我总觉得一有什么事发生,警官就找我谈心,好像都是我的错……”面对咨询师,林正流露出了自己的疑惑,“其实我也希望能好好表现,但怎么都做不好。我到底该怎么办?”
咨询师安抚了林正的情绪,为他做了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林正的焦虑和抑郁都处于中度,而且有着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指数。
同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咨询师得知,林正在服刑中一直我行我素,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不考虑他人的想法,总是认为自己是有理的,非常固执,不信任他人。一旦有人与他意见不合,他便会发脾气,产生言语冲突。
经过几次面谈,结合林正的表现,咨询师对林正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因为朋友圈的关系,林正之前在社会上曾经是所谓的“老大”,有一些听他命令的人,一旦与他人发生意见不合,会有人帮他“解决”。但到了监狱后,林正再也找不到那种“尊重”的感觉。
在面谈中,林正多次提到自己做事有原则,他人不能碰触,一旦感觉有他人的威胁,他就将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而且,咨询师发现,林正始终把其他人当成“敌人”,用敌对情绪对待一切,总用狭隘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与问题,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错误。哪怕被民警教育批评,他内心也是抗拒的,甚至认为是民警对他的印象不好,不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偏帮其他人。
难以抹去被父母遗弃的阴影
描绘出林正存在问题的轮廓后,咨询师没有马上开始治疗,而是让林正尽情倾诉,宣泄自己的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也是让求助者感受咨询师的真诚和理解,建立良好咨询访问关系的方法。
在倾诉中,咨询师对林正加以引导,让他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林正告诉咨询师,自己以前有很多朋友,只要有需要,彼此都会出手相助。林正帮助朋友的义气得到了咨询师的肯定,但是这些所谓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吗?咨询师的问题让林正思考了起来。
“我小时候无依无靠,经常辍学,也没有什么朋友,后面打架闯出了名气,慢慢有人愿意跟着我,或许他们也称不上朋友。”林正坦言,他觉得真正的朋友应该重视他,无论他怎么样,都会对他不离不弃。这么一想,林正突然觉得自己其实根本没有朋友,他说话间哽咽了起来。
“我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怕被排斥,甚至遗弃。”林正说。
林正的话让咨询师重视起来,是什么让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情感如此脆弱,如此没有安全感?随着谈话的进行,咨询师找到了林正敏感性格形成的关键。
原来这个看似强势的男人有着令人同情的童年遭遇。
林正是父母的第五个孩子,因为家里太穷,林正出生没多久,父母就把他送给了一对以为自己无法生育的夫妻。从那时开始,林正就经常害怕,生怕自己没人要。在养父母家,林正也感受过温暖和亲情,可是后来,养父母有了两个自己的孩子,林正又成了“多余”的。
无论是亲生家庭还是收养家庭,林正都没有被重视过,从小到大林正都在渴望得到关怀、害怕被遗弃的情绪中度过。渐渐长大的林正也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求学阶段经常辍学。后来,他结识了一批“兄弟”,靠着拳头和所谓义气让自己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重视。也就是那时,林正养成了自己的性格脾气,他觉得自己只要够狠,就会有人听他的,不会有人忽视他、背叛他。
为了女儿要坚强要承担责任
林正被忽视、受委屈的成长经历就像种子一样,深深扎在他的心中,咨询师认为要缓解林正的焦虑和抑郁,必须打开这道心结。在征得林正的同意后,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为他治疗。
咨询师让林正想象见到父母时,会与他们产生的对话,并大声说出来:
“在我刚生下来的时候你们就遗弃我,从来没有保护过我,在我懂事后,只听养父母说因为家里穷,我是第五个孩子,所以就被遗弃了,我觉得好委屈啊!到现在,我都有种不安全感,生怕谁又会遗弃背叛我,好想与你们见面……”
“儿子,看到你这么委屈,作为父母感觉很对不起你,虽然我们因为贫穷不得不离开你,但其实一直在某个地方默默地关注你,你现在也长大了,身为父母,希望你能坚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面对。我们都是爱你的,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不会不要你的。”
“我已经长大了,也有了女儿,我已经不怕被遗弃的,我会坚强,要给女儿做个榜样……”
虽然只是想象,林正却说红了眼,仿佛给自己几十年来的怨念和纠结找到了握手言和的理由。而就像林正自己提到的,为了女儿,他要变坚强。咨询师分析,林正情绪冲动有一部分原因正是来自于女儿。
林正和前妻同时因为强迫卖淫罪被判刑,正在读初中的女儿一下成了“孤儿”,女儿是林正唯一的精神支柱。林正放心不下女儿,却又无能为力,担心女儿因为他被人欺负,害怕坐牢的自己被女儿看不起……
在帮助林正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咨询师也把握林正在乎女儿的心情,帮助他提升了悔罪的意识。
林正的案件中,被害人是个14岁的女孩儿。无论是审判阶段,还是与咨询师交流时,林正都一再强调自己并没有强迫那个女孩,所以他觉得自己被判得有点重,有点冤枉。
“你有没有考虑过卖淫本身就是违背女性自愿的事,你女儿现在年龄与那个女孩相仿,你愿意吗?或者是你女儿愿意吗?”面对咨询师的问题,林正沉默了。随着咨询师的释法和分析,林正终于想明白了,身为人父是绝不会愿意自己的女儿遭遇这种事的,他也不应该再找借口,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罪责。
从中度抑郁焦虑到趋于正常
针对林正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的问题,咨询师在一次咨询后为他留下了“作业”,要他仔细想想自己在服刑中的真实感受,与民警、其他服刑人员真正的矛盾所在,以及以后的打算。
在后一次咨询中,林正通过谈话交了“作业”,而在这次谈话中,咨询师引导他思考平时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影响与民警、服刑人员的关系。已经经过多次咨询,情绪控制有较大进步的林正一下就理解了咨询师的“潜台词”,“我好像明白一些了,你的意思是让我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先从自己做出改变。”
在五个阶段,二十多次的咨询中,咨询师不断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方式帮助化解林正的心结,改变他的不合理认知,端正服刑态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一次咨询时,林正再次进行了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虽然仍有一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但是已经有明显的下降,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数值已经都已经回归到正常指标。
根据监区民警的反映,林正自从接受心理咨询后,逐渐有所转变。
林正自己也觉得心态好了很多,不再胡思乱想,也不会回避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现在只想好好改造,早日回家。“哪怕为了女儿,也不能再做违背良心的事了。”
民警的话
林正服刑后,虽然有要改变的意愿,但又有担心和不确定,以至于情绪失控而违反纪律攻击他人。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既是可能导致改造不稳定的重要诱因,也是改变林正的契机。若是能够通过心理矫治排解林正的负面情绪,必将对他未来的改造,甚至监狱的安全稳定起重大作用。因此对林正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林正在服刑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而这与他的过去经历密切相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时候有不良习气的人,长大后成为罪犯的事例,“小时偷油长大偷牛”“三岁看老”等说的就是这类现象。回顾林正的成长历史,可以得出父母的遗弃与背叛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同时,林正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老师也时常把他当作“空气”,有时造成林正校门、家门两难进的局面。先天受到家庭的创伤,在学校又缺乏支持,林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卑的心理。林正在学校期间常常辍学,与不良同学“称兄道弟”,用暴力来闯出自己的名气,久而久之他会对法律漠视,对犯罪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
此外,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未深、抗诱惑力不强的人危害是很深的。林正在咨询中就表达严重受到“古惑仔”系列电影的影响,希望身后有一帮兄弟的感觉。从林正的个案也可以看出,犯罪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家庭、学校、朋辈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也值得每一个预防犯罪工作者好好思考。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