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如虹一抹

书评

2018年05月22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914

  □王 丹

  什么是文明?梁漱溟先生在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书中提到“所谓文明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成绩品,——譬如中国所制造的器皿和中国政治制度等都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不妨把文明视作文化中所含有的一种精神或底蕴,器物或制度可以视为文化的具体表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书中,亨廷顿还将自己的理论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的命题以及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国家主义范式”进行了对比。福山在其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一书中论证认为全世界都将统一于自由民主制度下。亨廷顿认为这种和谐世界的范式过于乐观。因为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和平。

  “文明的冲突”的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以来都是极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它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对其理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书的出版商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的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亚、中东、斯里兰卡以及其他地区的战斗就是明证。但对其理论提出批评和质疑也不在少数,哈佛大学教授奈(J.Nye)就批判道:“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一个主要的冲突根源是宗派主义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认同感。但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而且亨廷顿把整个非洲称为一种文明,但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大多数冲突都发生在非洲内部。”

  大多数中国学者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各种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而亨廷顿所界定的“文明”,归根到底在于宗教,而宗教无非都是利益的载体。所以大多数国内批评家坚持用“利益冲突论”来相对应“文明冲突论”。另外,亨廷顿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崛起将导致全球文明冲突,这些,也是其理论引起中国学者义愤填膺的重要原因。

  人类历史已经有几百万年,而文明的历史从苏美尔人算起还不过7000多年,即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以后也不敢相信再有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实现世界大同。亨廷顿说,“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每一种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处”。看来,是带有“伪善”味道的劝诫。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书评 2018-05-22 2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