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高远
本报讯 昨天下午,世界银行数据核验专家一行来到上海法院,与商事法官座谈交流上海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的实践情况和最新改革举措等。据悉,上海法院开发“数字法庭”和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统,推进“无纸化”诉讼。目前正尝试在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探索建设“数字法庭”。
据悉,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的两项重要指标,该评价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执行合同指标反映解决商业纠纷的时间和成本,以及司法服务的水平。办理破产指标反映办理商业破产的时间、成本、结果和回收率,以及破产法律框架的力度。在2017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上海执行合同指标得分居全球前列。
根据最新年度统计,2017年6月1日至今年4月底,上海基层法院一审审理(判决结案)并执行完毕的标的额10万元以上、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共259件,从当事人提交诉状到一审作出裁判平均天数为261.80天,平均执行天数为78.24天,两项合计为340.04天,远低于2018年世行营商环境报告的485天。同时,上海法院积极贯彻不间断审理原则,依法规范延期开庭和延长审限,并开发电脑分案系统,探索实行随机自动分案,开发“数字法庭”和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统,推进“无纸化”诉讼。2009年,上海法院开通了网上直接立案系统,2017年11月,又开发了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统,目前正尝试在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探索建设“数字法庭”。
日前,上海高院已制定了《关于简化程序加快推进破产案件审理的办案指引》,努力缩短破产案件审理时间。同时,上海法院加强破产案件信息化建设,努力降低破产成本、提高破产审判的透明度,加强破产重整识别,有效发挥破产重整功能。比如,在上海超日公司破产重整案例中,超日公司因市场波动资金链断裂,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法院经过重整识别,积极引导选择破产重整的路径,最终由同行业的九家公司联合出资19.6亿元进行破产重整,重整后的公司当年实现盈利,并在深交所恢复上市。
另据了解,上海金融法院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审理金融案件的法院,目前有关筹建工作正按计划推进。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决定》,上海金融法院专门管辖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具体范围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今后,上海金融法院将结合金融法院审判特点、发展趋势和司法改革要求,拟设立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综合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裁决庭)、执行局、综合办公室等部门。
会上,世界银行专家就执行合同、破产审判、金融法院、数字法庭等工作进行了提问交流,对上海法院在提高商事、金融审判水平,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就网上立案、电子送达、随机分案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