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老王今年44岁,和家人在附近的农贸市场内经营者一个卖鱼摊,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还算安稳平静。老王的三个孩子每天按时上下学,有着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现在拥有的一切,对一年多前的老王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时的他还在上海市五角场监狱服刑,即将刑满释放时,老王的心中没有一点重获自由的欣喜和激动,反而满是不安与恨意……
“闷葫芦”突然情绪爆发
在监狱民警的眼中,老王不是个“刺儿头”,只是个平时不爱言语,表现平平的服刑人员。因为寻衅滋事罪被判处1年3个月有期徒刑的老王于2016年3月调入五角场监狱服刑,那时离他刑满释放只有6个多月了。
刚到五角场监狱时,民警了解过老王的基本情况,知道他曾有寻衅滋事与盗窃两次犯罪记录,家中有3个子女,经济负担较重。在入狱前,老王做着卖鱼的小生意,以此养活一家人。
性格内向,是民警对老王最直接的印象,无论是与其他服刑人员的相处,还是面对民警的教育谈话,老王总是沉默寡言,不愿意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老王总体改造表现还算稳定,能够遵守监狱规定,服从民警的管理教育,并且参加各项学习与劳动。偶尔,老王也会与其他服刑人员产生摩擦,但这些矛盾在劝阻后就平息了,他从来没有出现过消极改造或是极端的表现和言语。
就是这样一个“闷葫芦”在临近刑满释放的日子里却表达出了让民警意外的想法。
那是一次释放前的例行谈话,民警按照惯例向老王了解服刑后的想法、出狱后的打算,准备将相关政策规定告知老王,并为老王解答可能的疑惑。可是,老王的反应却出乎民警意料。“出去后,我要报仇!”老王没说两句就表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报仇?向谁报仇?民警意识到老王的恨意是有原因的,他决定与老王深谈。也许是知道自己即将被释放,老王也不再隐藏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原来老王一直对自己的量刑不满,认为自己所犯罪行的情节较轻,不该服刑那么久,是法院判得太重了。而且对办案民警非常不满,觉得是民警针对他,才造成他如今的局面。老王的言语中充满戾气,一再表达“会将这笔债讨回来”。
老王的情况让民警高度重视,经过几次谈话,老王的态度一点都没有变化。于是,监区民警立刻将相关情况向监狱进行汇报。经过调查核实,监狱认定老王具有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可能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将他列为重点衔接对象。
“仇人”相见未眼红
可是那时,距离老王刑满释放仅剩下不足半个月的时间,要怎么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他心中的怨恨?打蛇要打七寸。监狱民警分析,老王的怨气目前来看主要是对量刑的不满,若是能从整个角度对他进行说明解释,也许能疏导他的情绪。
就这样,民警一边对老王进行法律解释和心理疏导,一边由综合治理专职民警前往相关法院、检察院和派出所,将老王的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并与他们商谈制定应对预案以防止意外发生。
在与老王的教育谈话中,民警能明显感觉到他对当年承办案件的民警存在强烈的仇视,一时间很难扭转。解铃还须系铃人,监狱民警再次联络了相关检察院和派出所,在监狱民警的建议下,当年负责此案的承办民警和公诉人决定前往监狱,与老王面对面。
都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但是老王和“仇人”的这次相见却很不同。那个口口声声说要报仇的老王见到当年案件的承办民警和公诉人后意外地发现,自己对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恨。听完承办民警和公诉人对当年案件的回顾、对法律相关规定的解释,以及对他的开导,老王没有表态,但他的情绪已不再像之前那么激动,所有愤恨似乎都在这场见面中泯灭了。
民警分析,从老王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真的仇视当年承办案件的民警,那么他出现极端想法可能有别的原因。他是不是把对未来的迷茫不安,转化为了消极、一了百了的想法?为了能够从多方面入手帮助老王,监狱民警联络了帮教人员。而在帮教人员专业耐心细致的开导下,老王终于说出了一直藏在内心的不安。
“我没有一技之长,以前就只是个卖鱼的,以前一家人都靠我卖鱼过活,后来我被抓了,摊位也被收回了,一家人就靠亲戚朋友接济,现在我要出去了,能做什么?3个孩子等着我养,可是我靠什么养他们?”原来,老王一直对出狱后的生活充满迷茫和焦躁,对家人的愧疚,对无法重新挑起家庭重担的自责让他产生了消极的想法,也将一切归结为“刑期太长”“都怪警察”,以此作为自己逃避的理由和借口。
终于平静地跨出这道门
老王终于说出了心里话,这让监狱民警很庆幸。针对老王真正面临的问题,民警们立刻开始讨论研究并制定新的方案,而这个新方案完全为老王以后如何谋生、如何承担家庭重担“量身定制”。
为了核实老王入狱前的情况,民警走访了老王家所在的居委会,并请他们协助监狱做好相关衔接工作。经过与街道方面的协商,民警也为老王争取到了在某农贸市场内摆摊卖鱼的机会。这样一来,老王回归社会后就能尽快从事熟悉的老本行,以此解决一家人的经济收入和三个孩子的教育、生活费用等问题。
很快,民警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王。听说监狱为自己争取到了固定经营摊位,老王有些不敢相信。“不会是骗我的吧?”老王怀疑。紧接着,民警就将相关的情况一一向他说明,还特别提到了老王的孩子们。
“不管你做了什么,孩子总是无辜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所以帮你联系摊位,也是为了孩子。”民警告诉老王,通过街道居委会,他们了解了孩子的近况,家人都盼着老王回去,孩子们更等着爸爸回家。
“你之前说要报仇,有想过你的孩子们吗?你希望他们从小就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做决定之前想想他们吧。”民警耐心地劝导着老王,“你一定也希望孩子长大能有出息,那你得给他们做个榜样啊……”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民警几乎说哑了嗓子,好在老王也从起初的一言不发到动容地诉说对孩子的思念与牵挂。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终于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重新回归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此时距离老王出狱仅剩3天时间了,为稳定老王的情绪,民警每天都会与他谈心,帮他安定那颗惴惴不安的心。同时,民警还与老王的家人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在老王刑满释放当天来接他,让他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不要再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此外,民警也与街道居委会方面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一同配合衔接工作,也帮助老王尽快落实固定摊位的事宜。无论是老王的家人还是街道居委,都表示愿意积极配合。
终于,老王迎来了刑满释放的这天。老王换上了自己的衣服,在监狱民警的陪同下平静地走出了监狱大门。门外,是早已等候着的家人、街道居委工作人员和帮教社工。
“队长没有骗我,家人真的等着我回去; 队长没有骗我,真的可以重新做生意;队长没有骗我,我真的可以重新好好过日子……”老王和家人在监狱门口向民警深深道谢,互相搀扶,一同回家。
民警的话>>>
老王回家已经一年多了,我们一直关心着他,也通过相关部门了解他的情况。这一年多来,老王的表现很稳定,和家人一起经营着卖鱼摊,孩子们的生活也一切正常,这让我们很欣慰。
回顾老王的衔接工作,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当然离不开监狱主管民警的认真负责以及社会各方组织的积极配合。而且我们较充分地利用了各方资源,合力疏导,也根据老王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较为周全的衔接预案。并且时时紧跟事态发展,及时调整处置方案。在解决了老王的心结困惑和升级难题后,又从亲情角度唤醒老王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促使他放弃极端想法,选择重新回归社会的正途。
不过,反思我们的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老王的问题看似突然“爆发”,但其实,在日常改造中也已出现端倪,只是我们没能从深层次分析原因,错过了尽早纠正老王思想的机会。同时,亲情教育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但由于老王的表现一贯较为稳定,所以我们与家属的沟通联系较少。如果能够早一些开展相关工作,了解老王出狱后的归宿和回归社会后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予以关心和帮助,刑满释放衔接工作可能就会更顺利。
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如何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尽早融入社会,这是我们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五角场监狱民警 周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