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中国

“我”的数据如何不让“他”知道?

2018年05月29日 A07 :法治中国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136

  □据新华社报道

  在街边或商场的促销活动上,促销员随地招揽顾客扫码免费领取奖品的场景很常见。然而,当不少人还沉浸在免费领到一瓶矿泉水,甚至更廉价“礼品”中的喜悦时,殊不知这正是以“牺牲”自己的“数据隐私”为代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免费体检”上,打着“健康保健”的名头,游走在城市小区的“健康咨询顾问”们,只需你往电子秤上一站,把自己的相关信息输入他们指定安装的手机APP 上,你就能获得一份包括体重、身高、体脂率等个人身体数据在内的基础体检报告,而无形中自己的数据也被“套取”。

  除此之外,还有网站注册、电商购物、扫码骑行、网络导航等诸多生活场景中,随着移动终端更广泛的应用,个人数据信息都存在被直接或间接地“窃取”风险。

  不少专家认为,大数据时代,数据被视为新型资源。我国如此庞大的网民用户固然是商家“争抢”的对象,滋生出愈演愈烈地“窃取”用户数据的行为。

  通过对收集的用户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企业能发现客户的地域、类别、喜好、社交需求等个人信息,从而综合判断用户的消费需求等以精准“推销”产品,谋划产业布局。与此同时,相关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包括非法收集、数据安全、非法利用等。

  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录的安全漏洞中,关于联网智能设备安全漏洞多达2440个,同比增长118.4%。

  数据表明网络技术漏洞会加剧数据安全风险,同时数据间的非法流通和交易也威胁着社会稳定。如当前各类因数据泄露而出现的网络诈骗等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数据安全风波。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数据安全带来的“威胁”,有的即便意识到也深感无法改变。“反正现在都没什么隐私可言,骚扰电话、匿名邮件太多了,只要自己用得方便,管他们怎么弄。”面对手机里各类APP,贵阳市民张振似乎并没太担心。

  而警惕性强的市民刘女士说:“有时候使用很多智能设备或APP 时权责根本不对等,如果不按照对方规定的要求填写信息,就无法使用,而且还存在很多 ‘霸王’ 条款,或者‘隐形套路’,在不经意间个人信息就被 ‘偷走了’,也不知道找谁评理”。

  “我”的数据如何不让“他”知道?这是当前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联合解决的问题。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说,数据安全与个人利益切身相关,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而作为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应对数据漏洞、网络攻击等技术能力,并规范企业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能直接用数据去谋利。同时,政府还应完善立法,细化政策引导各行业合理合规使用数据。

  “一旦数据安全受到挑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会受到挑战。”吴晓如说,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大家必须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共同守护个人及国家的数据安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7 “我”的数据如何不让“他”知道? 2018-05-29 2 2018年05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