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情感档案

父亲内心的“涟漪”

2018年05月30日 B04 :情感档案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4261

  贰柒 制图

  □口述:吾一 整理:徐约维

  也许,所有的遇见,背后必有渊源。哪怕是萍水相逢,哪怕是一面之交,哪怕是一个瞬间,都是老天爷在试图和你说点什么。

  我相信,“遇”就是“谕”。关键是你有没有足够的敏锐与悟性,来解释它们,来提升自己的归纳力。

  涟漪阿姨泛起的“涟漪”

  涟漪阿姨是我爸爸内心的“涟漪”。本来我应排斥她的,却发觉自己喜欢这个叫“涟漪”的阿姨。她的人就像她的名字。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与命运(性格)会有某些暗合之处的。

  涟漪阿姨确实让人联想到,那种蓝绿湖面上的层层涟漪。不是说她有多漂亮,事实上,她已年过四十。但她身上总有一种东西使你看了一眼还想看第二眼,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它就荡漾在那里,并与周围的环境独立开来,氤氲成自己的小气候。

  我第一次见她,是初夏一个懒洋洋的午后,她穿着墨绿连衣裙,就像初夏湖面上的一片清清凉凉的荷叶,一朵干干净净的晚荷。有一点弱不禁风,走起路来,柔滑的真丝裙子随着她的腰肢一摇一摆,分明就是“风乍起,吹绉一湖水”的涟漪模样。

  我后来试图描绘涟漪阿姨的模样,可发觉我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却让人浮想翩翩,也许这正是涟漪阿姨最难忘的地方。

  那日,我妈不在家(可能是我爸特意安排的)。她是来看我们新装修的房子的,她说,如果满意的话,准备也请这家公司的小李给她在松江的房子装修。

  中午我爸叫了外卖。那顿饭的菜,全是鱼:清蒸扁鱼,油煎带鱼,海鳗鱼干、花鲤鱼头汤。我爸对她说“你喜欢鱼,就多吃一点”。我平时从不与陌生人一起吃饭,一家三口吃饭,我还躲进自己房间,自成一统。那日我不知道是给我爸还是给涟漪阿姨面子,居然陪着涟漪阿姨一起吃。所以,我爸显得有点兴奋,不停地给她让菜。而她似乎有点不自在,并随即布菜给我和小李。但我们却缄默着,不知说些啥好。

  好一会儿,涟漪阿姨只好“反客为主”,开始说话:“你们怎么不吃菜?”看我正吃力地剔出鱼刺,说“男孩子喜欢吃肉,吃肉爽气,对伐?”我点头称是。她说“大块吃肉,才有味道,才像吃饭的样子。你们为什么不弄肉给他们吃?”我爸说“他妈怕胖,我糖尿病,所以我们以素为主,且是水焯一遍就吃”。涟漪阿姨说“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天天吃肉。你们弄的清水寡油,吾一不要苦死了?”

  气氛就此打开,涟漪阿姨说,她们一帮人去浙江嵊泗开会。第一天十几个菜全是当地海鲜,大家吃的满桌全是虾壳鱼骨的,却没有尽兴。最后还要加菜,当然也是鱼。不知怎么的,鱼就是吃不饱。第二天就有男人提出:有没有红烧肉?因为山上没有肉。第三天就有人溜下山去,买肉吃。第四天,主办者只好亲自下山,上集市买大块大块的肉。后来同行的一个医生,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原来以为自己是喜欢吃海鲜的,到嵊泗也主要就是吃海鲜来的。可连续四天满席海鲜后,才发现,海鲜其实是吃不饱的,也是要吃厌的。海鲜只能作为一种点缀与调配,而肉才是菜肴中一宗最大的“硬菜”。所以,欧洲人都以肉为主食。从来没有听说吃肉会吃厌,就像饭不会吃厌一样。食可以没有鱼,但不可以没有肉。最后结论是:民以食肉为天。

  她改善了我们父子关系

  一番话,正是说到我心里去了。从那以后,只要我在家,我爸就会从饭店买肉回来; 偶然是鱼,也是烧烤的——没有想到,涟漪倒成了我的福星。

  本来我与父亲有代沟。我基本不与他说话; 他对我也基本不问不管。我也烦我妈的絮絮叨叨,一个小意思,能重复N遍,最终还没一句话能说到我心里去,所以我总是一个人关在自己房间里。涟漪阿姨来了以后,父亲明显对我亲近起来,有时还会到我的房间坐坐,问问我明年大学毕业后就业的意向,聊聊学校伙食,有没有女朋友什么的。时不时,还会给我一张交通卡什么的。一次还主动问我要不要换新手机?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我妈也感觉到了:怎么父子一下子亲了起来?

  一次我躲在新书房里,恰逢涟漪阿姨来我家找小李——小李租住我家阁楼。我听见她在客厅说话。我爸说:“我们小时候谁来关心我们,不是照样很好”。

  “其实现在的孩子是很苦的。我女儿说,家里面最苦的就是她。早上最早起来,晚上最晚睡觉。整天有做不完功课”。“现在孩子心理负担很重,我女儿也是这样的。我说一句,她顶三句”。“孩子的话用不着当真。小孩子家说说的,有口无心”。

  “不肯见人不是因为傲,而是因为害羞。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家里有人来,就会躲在另一间房间里面,不肯出来。不肯出来就是不敢出来。出去也不肯叫人,都一样的,都是这样过来的”。

  本来“偷听”不是我的风格,可她的话句句入心,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听下去。

  “这又不是了不起的事情,这是每个家长都做的事情。我就不知道给我女儿买过多少次肯德基。她走过路过不买,却要我刮风下雨,拄着拐杖(骨折)出去给她买。这是她在“索爱”,说明你平时做的不够。何况是考试期间,更要补充营养。我给他带了一盒无锡肉排、蜜汁叉烧”。

  傍晚当我回校时,不经意间,放眼窗外的风景,只见高架两旁一路上是草木青青,连绵不断,满目葱茏,层次丰富,明暗变幻。第一次发现,原来六月的碧色真好看啊,仿佛千峰之翠凝固在心头。

  我妈的“驭夫经”

  我心情突然放飞起来,平生第一次有了如果有这样一个妈该多好的想法。既母性又知性,多体面啊。

  涟漪阿姨有种端庄的气质,看起来很老派很舒服的那种。有一点点怀旧的气息,有一点点书卷气,令人不由自主就思念起某种过去的美好的东西来了。

  最怪的是,我与涟漪阿姨有一种古人称之为“契阔”的心灵感应。我与她没有说过几句话,可我觉得我懂涟漪阿姨,比我爸还懂。每每她一句话半句话,我就能理解下面的无数句没有说出来的。那种余味,或者说,深厚开阔的底蕴。而我爸非要她说上十句八句,还不得要领。每逢这时,我能想象到她怅怅的神情。所以我爸总是说我与涟漪阿姨倒很是有缘分的,那口气,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失落。

  我看得出,他们两个人,完全是我爸一个人单相思。涟漪阿姨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分寸。正因为这一点,我敬她,也更羡慕我爸的福气。

  现在再说说我妈。我妈初中毕业,就在食品厂当工人。而我爸是小公务员,是大专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在一个层次上。我感觉,我妈就像个保姆兼大内总管,掌握财政大权,但却没有赢得我爸的心。

  我开始提醒我妈:不要只会骂骂咧咧,老没有文化的样子。可我妈还老在那里炫耀自己“驭夫”有方:丈夫收入全缴、服服帖帖……

  我有时在想,以我妈的精明强悍,她不会没有觉察我爸潜在的(精神)“红杏出墙”的可能。也许,炫耀是她焦虑的另一种抵御方式?

  一次涟漪阿姨来,送我一大盒雀巢咖啡的礼品装。说“同学来,可以给喝喝”。我妈不喝茶,所以家里就不放茶叶。所以有人来,家里从来不“奉茶”。还有一次,送了我一床进口床单。说路过时恰逢太平洋百货搞促销打6折,所以就买了二床。没有想到,我真的是非常喜欢这田野绿床单,质地极柔软。这是涟漪阿姨的风格,东西要买好的,可要在促销时买,这样大牌也显得不太贵,舍得买。不像我妈,只要便宜,就会买多。一次买了五件毛衣,后来不喜欢,统统送了小李妻母。

  我爸嘱我,就说这床单是他单位发的。后来他又嘱我妈按同款再买一床,自己用。可我妈说太暗太素,我爸自己特地去跑了一次太平洋百货,终无果。只买回一盒同款的咖啡。弄得我们都感觉怪怪的。平时我爸不管家事,工资卡全在我妈那里。家里大大小小东西都是我妈买,包括我爸的衣织鞋袜,都是我妈一手掌控的。这也是我妈的一条管教经验:从生活上面管住我爸,让我爸离不开她。我爸还自以为得意,在外面摆派,说自己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的。可我最瞧不起她的地方也在此。一次我们出门,我妈先走一步,他居然连房门保险锁都搞不定。可我妈最得意也是这。我N次对我妈说:“为什么我爸不做事情?”我妈说:“他会做了他还会回这家吗?他自己能独立了,就会离开我们了”。

  父亲的变化

  我心里一黑,觉得我妈也够狠的。所以弄的来我爸连冰箱也不会开。我发觉,我爸无论做什么,我妈总说他做得怎么不好,总要从头再做一遍。其实就是不让他有“实习”的空间,而她就可以稳稳地控制着这个后院,并以此作为杀手锏。我发觉,没有文化人的招数每每够阴——可能,这也是他们穷的深刻原因之一,她们心思与精力全用在阴损与踩人处,而不是奋发自强上。

  所以,我立志在生活上面自立,今后不受女人的管辖与阴招。

  我爸生日那天,他拿出里礼盒里的咖啡餐具,坐在客厅,喝咖啡,还让我放起了爵士乐。可我妈说咖啡难喝,又不舍得扔掉,就硬把已冷掉的咖啡留着给我喝。连我叫快递送来的鲜奶蛋糕也没有吃,怕胖。

  我知道,咖啡与西点,还有音乐,都是涟漪阿姨的最爱,我爸是以涟漪阿姨的模式改造我妈。

  晚上我妈向我诉苦,今天是你爸生日,可下午他又出去了,这么晚还不回来。我想,我爸大概是找涟漪阿姨听交响乐去了?或者,去看电影 《至暗时刻》 了?

  平时他们吵架,我总是铁杆挺妈,不管她有理无理。也许父子间有某种天然的逆反。可我现在觉得我爸其实也蛮可怜的,整天在那些人精里,也没有朋友。妻子说不到一起,儿子又说不上话。所以,他对涟漪阿姨那份好,其实也是抚慰自己的那颗心。

  眼看着他们的交往一步步往深里走,我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希望他们戛然而止,一方面又希望她能影响我爸,带动我爸——这样我与我爸就有得谈了。

  每次涟漪阿姨来了后,我爸就会给我500元。他走进我的房间,默默地把钱放桌上面,不说话,我也不问。我们之间心照不宣。

  不过,虽然我明白他的意思,可如果那个“她”不是涟漪阿姨,我还是要出卖给我妈的。我是为了涟漪阿姨才守口如瓶的。

  手记

  他人是一面镜子

  关于涟漪的情感关系,我不能预测。但我想到的是吾一的情感偏好。

  吾一的猜想,包括对涟漪不自觉的好感,其实也是对自己爱情的憧憬与预想,是他自己内心的某种投射。那种母性的,知性的,旖旎的“涟漪”就是他潜意识里的“那一半”。

  很多时候,透过别人,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发觉对方的过程里,不知不觉也挖掘了不为我们自己所知的另一面。

  吾一猜想这段“涟漪”的过程里,也就挖掘了他自己。也就是说,在将来的婚恋路上,他会比他父亲更顺畅。因了涟漪,他明白了自己心头所好。他开始为父母担忧。

  也许,这就是他父亲的小插曲给他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开始沉思,也开始成长了。

  最好的是,他对爱情还有“高级”的怀想;就像他对涟漪的信任。而我相信,他会带着这份信任,走入自己的情感关系里——而这,才是我们这个不确定时代最可贵的素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情感档案 B04 父亲内心的“涟漪” 2018-05-30 2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