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在一些逃犯被抓获的报道中,常可以看到逃犯这样感慨:“逃跑的时候常常睡不着觉,看到警车就觉得紧张,现在被抓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有过逃亡经历的周华(化名)也有相似的感慨,而且他的这种紧张感一直延续到服刑中,当年犯的罪成了他的心魔……
心理咨询师分析
这是一个危机干预的咨询,与普通咨询的不同之处在于,来访者充斥着悲观抑郁、自责情绪,自杀想法强烈。所以,作为咨询师,不能受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影响,要耐心寻找咨询突破口,沉心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积极倾听,无条件接纳,给予尊重,积极关注。从而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为引导其走出心理困境打下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本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多次咨询,有效缓解当事人的抑郁症状,周华改变了不合理认知和不适应行为,提升了自信,重塑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彻底放弃了自杀想法和计划,抑郁症状明显减轻,顺利渡过了危机。
本案也促使我们思考,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提高关注程度,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主动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培养理性情绪,有效控制行为。对于情绪异常、持续时间较久的个别服刑人员,应该主动进行危机干预,确保监管的安全稳定。
逃亡11年终被抓获
年近五十的周华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于去年到上海市宝山区监狱服刑。到监狱服刑没多久,主管民警就发现了周华的异样,他常常失眠、做恶梦,白天也总是精神恍惚。
“我想一了百了,可是家里还有孩子,我该怎么办?”这是面对民警谈话时,周华痛苦发出的疑问。
根据民警了解的情况,周华出生在农村,与前妻生有两个孩子。在这一段婚姻中,周华就不是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对家庭的照顾并不多。甚至,在认识了被害人阿珍后,周华和阿珍双双离开自己的家庭,来到上海开始“新生活”。
这段不道德的关系让周华结束了第一段婚姻,离婚后,两个孩子靠周华的父母照顾。而周华和阿珍在一起没多久,阿珍就提出了分手。周华发现阿珍竟然与其他人往来,关系暧昧,妒火中烧的周华决定报复阿珍。经过预谋后,周华纠集他人带着作案工具来到阿珍的暂住地。毫无防备的阿珍被周华重击,头部受到严重伤害,最终死亡。
周华认为自己只是想让阿珍接受教训,可是当阿珍真的在他面前没了气息,周华慌了,他逃跑了,在浙江的一个小城市藏了起来。后来,周华想方设法改名换姓,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从2004年到2015年被抓获,这11年间,周华就在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地待着,甚至还与当地一名女子结婚生子。当他被警方找到时,仿佛也做好了准备,对当年杀害阿珍的事供认不讳。
被逮捕、判刑,一切如周华所料,只是他没想到自己面对漫长刑期竟然是那么痛苦。
愧疚与绝望变成“心魔”
民警征得周华同意,为他申请监狱心理咨询后,周华见到了心理咨询师,吐露出内心的煎熬。
“我觉得压力好大,就像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让我喘不过气来。”周华告诉咨询师,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感觉了,在藏匿的日子里,他就经常有这种感受,入监服刑后,这种症状发作得更加频繁。
在周华的讲述中,咨询师得知周华虽然做好了服刑的准备,但得知自己被判死缓后突然绝望了,他觉得对不起家人,也不知道怎么度过这么长的年月。
入监后,周华经常失眠,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当年杀人的情景。有时好不容易睡着,却又梦到自己被人追赶,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让他大汗淋漓地醒来,惊魂不定。周华已经不年轻了,这样折腾几次,他的精神开始不济,白天恍恍惚惚的,总觉得浑身无力。
“这是我该付出的代价,我也想过要死,想过好多种办法,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周华叹息着说,“可是我害怕,我死了我的亲人怎么办……”
咨询师边听周华的倾诉,边对他进行诊断。在咨询师看来,周华从进入咨询室时就表现出明显的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聊天中虽然逻辑还算清晰,但言语有时较迟缓,表述中一直流露对生活绝望、感到无助,甚至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的既往行为感到内疚,有罪恶感,确信自己应当受到惩罚。另外,焦虑紧张、不安恐惧、压抑、抑郁、悲观等情绪始终伴随着他。
经过测试和初步诊断,咨询师认为周华的症状为中度抑郁。好在,周华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察觉了,也有主动想要改变的愿望。
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第一次心理咨询后,咨询师与民警进行了沟通,决定继续对周华开展心理咨询调适,另外针对他失眠、喜欢读书、下棋等具体情况,为他使用睡眠治疗仪,并推荐他阅读相应书籍。
那些旅游、美食方面的书籍让周华很感兴趣,因为逃亡几乎从未出去旅游过的他只能通过看书增长见识,各地的美景和美食都让他心生向往。而他的睡眠也因为治疗逐渐得到改善,心情逐渐平静,极端想法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
不过帮周华接受现实,放弃做出极端行为的冲动想法,保证他自身的安全和他人安全只是咨询师的初级目标。除此之外,咨询师还要帮周华缓解焦虑、抑郁的状态,帮他激发改造积极性,重塑正面的人生态度,融入集体生活,从而顺利投入改造。
因为前几次心理咨询建立的良好信赖关系,周华很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咨询师听,所以当咨询师询问周华关于改造表现方面的情况时,周华坦白地说:“我听说如果改造表现好可以有减刑假释奖励,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年纪也不小了,学不来。”
面对连尝试都没有勇气的周华,咨询师只能一再鼓励,“你都没有去尝试努力怎么就否定自己了呢?任何人不是天生就会所有事情的,都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慢慢尝试,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去获得经验,当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要领融会贯通。”
周华似乎被咨询师打动,可是他想到自己的年纪又泄气了。咨询师又举了一些与周华年纪相仿的人,因为努力而闯出名堂的例子鼓励他“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这一次咨询让周华有了明显的转变,周围的人都感受到他的积极与主动,那个总是唉声叹气,除了看书、下棋,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的老周竟然开始主动和人交流了,还虚心向其他服刑人员求教。
亲情会见后下定重生决心
不过,咨询师发现,周华还有自己的心事:因为逃亡多年,他一直没有机会见在老家的亲人,非常想念他们,而身在大墙不知何时是归期,犯了那么严重的罪,也不知家人是否还愿意见他……
周华不知道,监狱民警已经联系他在老家的亲人,并且联系到了他的姐姐,希望姐姐能够来见见周华。2017年4月,周华终于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姐姐,激动得哽咽,不停问着家人的情况,不停抹着自己的泪水。
会见后,咨询师及时与周华进行了谈话,周华告诉咨询师,自己终于把想了好多年的话告诉家人了,心里轻松多了。“以前很多事情是我太自以为是,现在我终于理解他们了,不管怎么样,为了他们,我都要好好表现,这也是为了我自己。”
亲情的力量让周华多了追求新生的勇气,他仿佛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最后一次咨询时,周华的状态已经判如两人,根据心理测验复测指标显示,他的抑郁症状有了明显的减轻,多项指标较之前也有了明显好转。周华的变化也符合咨询师前期制定的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提高自信心,实现个人成长。
周华告诉咨询师,经历了这么多,他终于明白,人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痛苦的蜕变过程,所有的成长都要付出代价。而遇到问题就要勇敢地去面对,要有战胜它的信心。
“死亡只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谢谢你给我的启发。”周华说,“虽然时不时还会想起往事,但我会不再胡思乱想,我会坚强地活下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