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iPhone 8的代工厂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无人自动走料车在生产线来回穿梭,机器人手臂将待测手机从上一道工序送往下一道,金属CT机正对手机做着“全身X光体检”……在昌硕转型升级之路上,上海海关一路保驾护航,助推其完成了从简单代工到检测维修再到研发引领生产的蜕变。
海关为加工装配减负增效
早前,昌硕就承接了苹果手机加工装配订单。一年签订的进出口合同多达千余份,进出口货值总价达百亿美元,但昌硕却只能从中赚取微薄的代工费。由于其“两头在外”的特殊属性,每一份加工贸易合同都要向海关备案,原材料进口与成品出口都要按规定核销。公司每年要重复这样的操作近千次。这种监管模式既制约了其进出口通关速度,又不便于企业内部管理。
上海海关针对这一情况,于多年前开始摒弃“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模式,试行“以企业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到年底进行一次大盘点,昌硕因此节省了每年数百万元的管理成本。
但是新的模式运作数年后又遇到因企业报送数据庞大而产生的核销难点。海关随之又推出更强大的“工单式核销”管理系统,大大缩短了企业账册核销周期,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监管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然而,飞速发展的企业需求也考验着政府监管部门的服务力。上海海关携手国检部门、浦东新区商务委等,对苹果手机入境检测维修业务进行审慎评估,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下,为昌硕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监管方案,用“日申报、月征税、年核销”的方式进行监管,充分利用企业信用管理、第三方监督评估、海关定期核销的优势,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实现保税检测维修监管“零”的突破。
至今,昌硕已维修iPhone系列手机与iPad系列平板电脑1647万台,总价值60亿美元,为国家上缴32亿元进口税款。而如此巨大体量的进出口量下,单票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仅为10分钟,上海海关以实际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诠释了新时代“上海服务”的重要意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