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俗话说,一朝吸毒,终生戒毒。为了帮助“瘾君子”逃离毒品的魔掌,上海探索运用科学戒毒方法,VR技术、脑电波干预等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始深入戒毒工作,一场智慧戒毒的战役已经打响。日前,记者从市司法局和市戒毒管理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市戒毒人员出所后3年戒断率已经超2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业内释疑
毒品能不能戒?
毒品因为具有成瘾性,常常纠缠着吸毒者。那么毒品到底能不能戒就成为了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告诉记者,“毒难戒”但“毒能戒”。
所谓“毒难戒”,王东晟解释说,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同时也是病人。从生理上来看,长期吸毒对身体的免疫力,对脑部的中枢系统,对心肺功能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他透露,从目前收治的人员来看,在戒毒人员中患有艾滋病、性病、肺结核、肝炎这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的比例达到48%,如果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慢性病,比例将达到75%。“吸毒对人生理上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有2.5亿人在吸毒。每年因为吸毒造成死亡的人数有十几万人,还有上千万人因为吸毒丧失劳动能力。”王东晟说。
其次,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来看,长期吸毒会对毒品产生依赖。毒品是在心理上难戒。长期吸毒在医学上会产生稽延性症状,表现为焦虑、烦躁,甚至幻视幻听、被害妄想。
所以说,吸毒者也是受害者,戒毒对象一般都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家庭境遇不顺。出所后,还会遇到社会歧视和就业歧视,被贴上标签,因此容易走上复吸的道路。
王东晟表示,十年来,吸食传统毒品的比例逐年下降,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持续上升,目前占场所收治总量的83%。“吸毒成瘾是一种复杂、慢性、反复发作的脑疾病。与传统毒品作用于阿片受体不同,冰毒等合成毒品作用于以多巴胺为代表的兴奋类神经递质。但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仍未研究出专门作用于多巴胺的替代药用于合成毒品成瘾者的戒毒康复。为此,上海正在积极探索非药物戒毒康复方法研究,并将其作为合成毒品成瘾者康复的主攻方向。”但王东晟还是表示“毒能戒”。上海在遵循戒毒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从戒毒人员个体差异和内因的角度出发,因人施教,一人一策,对戒毒人员分别收治,分类戒治,分案矫治。针对戒毒人员戒毒意愿和动机的不同,情况的不同,开展分层分类的戒治,体现科学戒毒的规律。据了解,上海市戒毒人员出所后3年戒断率已超2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前沿技术
五项新技术助力科学戒毒
戒毒人员是否真正康复,还有没有复吸可能,这些难以量化判断的指标,如今因为新技术的加入,使戒毒工作有了新的助力。据王东晟介绍,今年市戒毒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践行治本安全观 推进科学戒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了未来上海戒毒工作发展方向。主要以科学戒毒作为主攻方向,把科学戒毒作为核心竞争力,尽最大努力提升戒毒工作质量,最大程度挽救戒毒人员,减少毒品危害,努力实现“戒断一人、挽救一个家庭,净化一片空间”的目标。
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与社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开展合作,本市摸索出了一些戒毒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多已投入实践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五大新技术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
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拍摄仿真吸毒场景和3D数字建模,戒毒人员头戴虚拟现实眼镜,沉浸在再现吸毒场景之中,诱发戒毒人员毒瘾渴求,通过眼动跟踪技术、生理参数检测,量化评估戒毒人员毒瘾程度,提供厌恶治疗、脱敏治疗和回归社会康复,达到消除戒毒人员病理性毒瘾记忆的目的。戒毒领域国际著名专家郝伟教授等认为,“上海VR戒毒系统目前已实现了国际领先的VR脑电同步技术,通过监测对1电信号溯源分析,已确认4个成瘾相关脑区存在功能损伤。”为未来制定脑功能康复方案提供了依据。
而重复经颅磁治疗则是用给电容器充放电产生磁场技术原理,通过特殊设计的感应线圈,对戒毒人员脑部相关部位进行非介入、无创伤的磁刺激,调节脑功能和神经环路,实现脑部相关部位(靶点)的准确刺激,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突触结构及神经元可塑性、局部脑功能及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等有关,可达到精准戒毒目的。通过对高境戒毒所80名戒毒人员为期一年的跟踪表明,经过治疗的戒毒人员行为改善明显,实验组违纪率只有对照组的48%。
脑波认知干预技术,则是给戒毒人员请来一位“计算机医生”。通过计算机化的认知康复游戏训练和同步监测大脑活动,进行注意力、空间判断和决策判断训练,通过灯光、综合数据判断,提示认知康复效果。王东晟告诉记者,通过认知功能的评估,建立苯丙胺类合成毒品成瘾者认知功能常模,并提出判断标准和参考值范围,将有助于研判戒毒人员的成瘾程度和康复进展,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地管理和戒治提供效果评价和科学依据。
智能心理矫治则通过包括双手协调仪、手指灵活仪、动作稳定仪、逻辑思维仪等精细化操作训练,刺激大脑皮层,增强戒毒人员情绪稳定性和职业心理机能。“通过近2000名戒毒人员的操作数据收集,已建立智能心理健康常模,为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分类,开展情绪管理提供依据。”王东晟说。
吸毒人员因为毒品作用,往往会出现神经损伤。而运动抑瘾训练通过运用自主开发的“步态平衡训练仪”、“太极康复操”、“花式跳绳”等运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刺激大脑奖赏环路,提高内源性戒毒动机。2017年,在对女子戒毒所参加实验的80名戒毒人员出所后2年跟踪回访数据显示,参加运动抑瘾训练的戒毒人员2年复吸率只有接受常规教育人员的一半,戒毒效果十分明显。
同伴教育
心理战打赢毒魔诱惑
“生理脱毒容易,最难摆脱的是心瘾。”现在的顾瑛是上海阳光(雨露)戒毒指导中心的专职戒毒指导师,但很多人没有想到她也曾经是一名瘾君子,并因为戒毒不成三次自杀。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最早的一批时装模特,顾瑛很早就在上海投资房产。因交友不慎,误吸毒品,走了弯路。2001年她进入戒毒所,通过民警的教育,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到能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才明白这世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2002年出所后,至今已戒断17年,参与禁毒工作16年。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6.26”前后,她都会去全国强戒所现身说法。2004年社工站成立,顾瑛提议创立一个戒毒沙龙为同伴们建立一个回归避风的港湾,并成为该沙龙的组长,并先后多次获得市、区优秀禁毒志愿者、优秀同伴辅导员称号。
顾瑛的手机24小时开机,常常半夜3点接到电话,顾瑛知道病人的“心瘾又犯了”。面对病人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和身体反应,顾瑛会紧急干预,告诉他们自己的经验,因为她知道,“十分钟顶不过去,可能就滑到另一边去了”。从2010年开始,顾瑛已经通过同伴教育,让60多名瘾君子彻底告别了毒魔的诱惑。
市戒毒局指出,戒毒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为此,本市不断推进戒毒所与社会衔接,着力修复戒毒人员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搭建戒毒人员回归家庭社会的无缝衔接平台。据市戒毒局介绍,专业心理矫治可以让戒毒者更快更好地克服“心瘾”。为此,本市积极在戒毒场所内率先植入“同伴教育”理念,目前已经在全局各所全面推开。为了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戒毒康复中的作用,本市将每年5月定为心理健康月,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瘾”矫治。
为了了解戒毒人员对毒品的心理变化,上海已经对戒毒人员实现心理测试全覆盖,建立“一人一册”的心理矫治档案。近三年,累计有3万余人次接受了心理测试,9000余人次接受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2.4万人次参加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对181名危险性对象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