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一头板寸、一身素色便服,初次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印健超看起来似乎“不像是个警察”,可就是这种利落随性的气质,与他“反扒民警”的标签一匹配,显得更是浑然天成。
从警14年,街面打击干了12年。在反扒一线,印健超总计抓获街面犯罪嫌疑人400余人,破获各类街面犯罪案件500余起,捣毁扒窃团伙30余个,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5次。
近日,印健超被分局推选为上海市“刑侦十佳标兵”候选人,记者有幸对话这名“反扒达人”,听他讲述与蟊贼“确认过眼神”的有趣故事。
警察抓贼的街面“现场直播”
“小姑娘,你的手机!”午间时分,人流密集的医院附近,一名身形矫健的中年男子在杨女士身边一晃而过向前奔去,留下这句话。
听到提醒,杨女士下意识地摸了下上衣口袋,发现手机真的不见了,便惊慌失措地跟了上去。此时,眼前两名男子正在地上扭抱成一团,其中一人想挣脱却被死死拽住,没过多久,该男子便被人群中冲来的多人共同制伏。
“姑娘,我们是徐汇的便衣民警,这个人偷了你的手机,请跟我们回派出所协助调查。”说这话的正是印健超。这是一场路人难得可见的警察抓贼的“现场直播”,但对印健超而言,不过就是过去10来年反扒一线工作的缩影。
因为干反扒的时间久了,印健超的内心自然而然也形成了一张“反扒地图”。夏季的滨江、冬季的街头、早晚高峰的轨交站、午间白领就餐的密集区域、深夜的酒吧街……由此串起的时间轴,也就是印健超四季更替的工作日常。
反扒“专用装备”随时加戏
猫捉老鼠,究竟是怎样一种“游戏”?印健超形象地说,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在“确认眼神”。“我不知道哪儿不舒服,但就是看这个人不舒服。”
有意思的是,配合着“游戏”,印健超还有一套应对各种反扒场景的“装备”:睡衣拖鞋、平光眼镜、双肩运动包外加一辆普通电瓶车。
“装备总归是少不了的。像这段时间我们正好在打击一个菜场扒窃团伙,清早上街买菜多以老年人为主,像我们这种年纪尤其是男士,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在菜场本身就是很引人注意的。”
如何更好地隐藏在人群中不至于暴露?这个时候,睡衣拖鞋就可以拿来“加戏”了。“你还别说,当我们把人抓住的时候,他也说有过那么一瞬间怀疑是不是便衣,但想想穿着‘睡衣’ 的怎么可能呢,没想到就真的栽了!”和记者说这话时,印健超的脸上显得很得意。
“而像在酒吧蹲守,穿着打扮就要随意一点; 在居民区转悠,手里拿串钥匙晃晃;碰上老奸巨猾的,途中适时换一身衣服。”其实,说是“场景式加戏”,印健超的这些话更像是“教科书式”反扒。
无休双休日和他的“职业病”
采访中,印健超打趣地说,因为干了反扒,自己也落下了改不了的“职业病”,即使是陪妻儿逛街,都会下意识地在人流中观察形迹可疑、眼神飘忽的蟊贼。
有一次周六,印健超收到线索,五官科医院附近有老手活动,闲不下来的他决定去守候伏击看看。印健超没入人群不久便看出了端倪:一名中年男子眼神不看人只看来往人员的包,只往人多的地方挤。在找到目标后,男子的右手在罩着的夹克掩护下,偷偷伸进正在大厅内排队的被害人右侧上衣口袋中……一切的举动都逃不出印健超的双眼。
精准的时机拿捏,印健超一个健步上前锁喉控制住对方,“别动!警察!”人赃并获的蟊贼灰溜溜被押回了派出所。
反扒工作需要长期在街面风餐露宿,跟踪嫌疑人十天半个月时常会有,抓捕嫌疑人时面对的危险也都是未知的。但即便这样,印健超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全部精力、全部热情都投身于打击街面犯罪的事业中。“我始终相信邪不胜正。”说这话时,记者觉得,眼前的印健超即便不穿制服,也像个警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