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捧西地那非粉,几捧玉米粉,在脸盆里混合搅拌后,装入胶囊,精美的包装盒上堂而皇之地标注上具有“壮阳”“补肾虚”等功效——这样没有正规生产厂家、没有准确生产日期、更没有经过相关质量检测的“保健品”,竟通过网络销往20多个省份,且能在网络平台畅销甚至成为“爆款”……本报今日的报道,粗看似乎很夺人眼球,其实仔细想想,类似的、比这大得多的造假行为,如今并不鲜见。
像这样跨多省制假售假形成链条,并在网络中成为“爆款”的情况,说明在监管层面肯定存在疏漏。笔者认为,对待此类事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从根子上抓起。
其病根在哪里?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失之过宽。不说发达国家,就在我们国家的港澳台地区,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是极其严重的危害人命的重大案件,作案者除了倾家荡产外,还会受到刑法的严惩与天价的赔偿!
这样的案例该如何处理?工商、食药监、公安等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决不手软。笔者相信有关部门的法律意识与执行能力,希望不要虎头蛇尾,不见下文。 王建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