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中外案志

古人“高考”比今天难十倍

2018年06月13日 B07 :中外案志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458

  又到一年高考季,考生们压力山大。其实,古代的“高考”即科举考试可以说比今天难上十倍。但考试再难,也总有学子能够见招拆招,胆大心细,越战越勇。

  意志力的比拼

  古代“高考”,第一个难关不是试卷,而是考场环境。明清时期,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明清科举要考八股文。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即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去拟; 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明朝有诗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能全程咬牙熬过来的,真不是一般人,像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实打实考出来的。

  考试不可儿戏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玩世不恭,在考场上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专写“零分作文”。他第一次参加考试,试题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出自《论语》,意思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是要给人吃的”,比喻一个人怀才而莫展,不愿中看而不可吃用。正常做法,当然是就题论事,写一篇潇洒雄文。可金圣叹偏偏不走寻常路,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这是匏瓜的意形。”主考官大怒,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参加科考,题目叫《吾四十而不动心》,出自《孟子》,原意是人到四十心如止水。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又来追问,他幽幽地说:“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即是说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咯。”又被除名。

  再一次岁试,题目是《西子》,要求考生评论越国派西施出使的史实。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 出其南门,西子不来; 出其北门,西子不来; 出其西门,则西子来矣!”故意把西施当西门的人,主考官见状,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最后当然又是名落孙山。如果当时要出一本《零分作文》,金圣叹的文章得收录好多篇。

  稳健才能高中

  每个人应对考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挥洒,有的稳健,但不管怎样,目的明确,头脑清醒才是关键。同样是才华绝顶的考生,苏轼比金圣叹要稳健多了。当年苏轼上京赴考,带了一肚子学问,可谓意气风发。进入考场后,他铺开卷子,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即“赏罚要厚道”。苏轼马上审题:题目出自于《尚书》,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 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可以显示当朝者的仁厚治天下之风。文章主题确立之后,文字风格怎么定呢?苏轼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题人──欧阳修。这位主考官最反对华丽花哨的文风,提倡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

  苏轼当场决定,放弃啰嗦的理论,用两个具体故事作为论据,干净利落地论证文章主题。

  最后,答卷果然被欧阳修一眼相中,荣登进士榜。战略上轻视,是一种胆量,战术上重视,是一种负责。多年苦读实在不容易,既然有心一搏,就要收起玩心,全力以赴。

  遇事不可慌张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考场上遇到难题也难怪。对今天的学子来说,难题也许是卷子末尾的大题,而对古代学子来说,可能就是皇上的“刁难”了。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江西有个书生叫刘凤诰,勤奋好学,乡试、会试连连及第。可惜他相貌丑陋,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好在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是个惜才之人,硬着头皮禀告了乾隆。乾隆不想被嘲笑“以貌取人”,只好亲自上阵考验一下这位南方丑儒。

  殿试当日,乾隆帝高坐龙椅之上,一见刘凤诰的长相,心里不免有些轻视。他一摆折扇,念出一句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在场的人一听,知道皇上在暗讽刘凤诰独眼,都替他捏了把汗。岂料刘凤诰不仅没被吓到,还挺胸昂首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帝见他如此气魄,顿时刮目相看。沉吟半晌,又出句:“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不卑不亢,马上接招:“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帝大喜,当场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遇到难题,无须阵脚大乱,稳住气势,保持信心,说不定就文思泉涌,柳暗花明。

  谦虚胜过浮躁

  考场上还有一条打不破的真理,就是切忌浮躁。传说唐代有个秀才,才华横溢却骄傲自大。一次京城科考,洋洋洒洒,自感考得不错。考后游玩,遇到一算命先生,上前让其测测名次。算命先生看了他一眼,说,请在纸上写一个字吧!秀才挥笔而就,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摸摸胡子:你有望考取一等。秀才乐了:一等榜首吗?先生摇头:结果出来就知道了!后来,皇榜告示,秀才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去找算命先生:“我一向文才极好,‘点’ 是‘文’ 字的第一笔,所以才写了这一点。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算命先生笑了:“这一点,固然是‘文’ 字的第一笔,但也可以是‘等’字的最后一笔呀!我先前见你写字的时候,洋洋得意,心浮气躁,就知道你虽有才华,却只能是一等之末。”

  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年纪轻轻就写得一手绝好文章,可惜性格也比较恃才傲物。他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当回事,总觉得自己啥时候想考,皇帝的乌纱帽就啥时候给,于是一直玩了几十年。直到了快40岁,玩够了,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第一次“高考”。可等他是把科举当回事了,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一直考到56岁,都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弄进进士榜。考场上,信心和虚心,两者都必不可少。

  王睿卿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中外案志 B07 古人“高考”比今天难十倍 2018-06-13 2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