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李海荣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意味着他认为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正,则人生道路正; 反之,则会走上歧途。
而有时候,知识水平与价值观是否正向并不成正比,毕业于国内一家知名高校的阿钱就是如此。直到从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结束,他才算是找回“值得”的人生道路,真正“毕业”了。
成功的意义就是有钱?
阿钱是国内某名牌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高材生,在许多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上世纪90年代初,阿钱大学毕业后成功竞聘到一家著名计算机软件公司工作,前景一片光明。而就是从那时起,阿钱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朴实的校园走入复杂的社会,与各色人物打交道,阿钱开始注意到自己与他人的落差。这些落差不是工作水平、业务技能,而是人家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
阿钱家的经济条件不算差,但人外有人,与一些家庭条件更好的同事相比,阿钱感觉到了“没面子”。“我要成功!”成为阿钱的人生目标。阿钱心中的“成功”不是踏踏实实工作,而是靠着四处跳槽求职,辗转于不同城市,希望能够谋取更体面的职位,得到更多的金钱。只要有钱就是成功,就能够让他人艳羡,这是阿钱当时的想法。
经过多次跳槽后,阿钱觉得为他人打工永远无法走上“成功”之路,自己创业才是出路。于是,他辞职,开了一家专门从事海鲜进口业务的公司。创业是艰辛的,可是阿钱还是和过去一样,没有作出任何改变,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自由”。
为了扩张业务,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阿钱无视法律规定,采取低报进价的违法手段经营自己的生意。次数越来越多,他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最终,阿钱因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被判刑的当下,阿钱觉得自己经历了“天上人间的穿越”,从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沦为一名阶下囚。
入狱后,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落差的加大,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阿钱一时都难以接受现实。面对铁窗、高墙,阿钱迷茫与失落。
更主要的是,从阿钱入狱后的表现,监狱民警发现,阿钱虽然明明知道自己违法犯罪,但对此没有“心服口服”,反而认为自己被抓都是“运气不好”,对认罪悔罪缺乏深刻的认识态度,对改造也是得过且过,“混日子”。阿钱甚至流露出“现在服刑就是我养精蓄锐的时候,我要趁这段时间好好休息,等出狱后再大干一场,把损失都争取挽回来”的想法。
感受久违的“被需要”
阿钱的表现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服刑改造,也在其他服刑人员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监区民警们分析了阿钱的心理,认为单纯的说服教育对他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服心不服”。阿钱是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人,要让他心服口服,民警一定要想办法激发他的主动性,让他自己想改造、要改造、去改造。
怎样才能激发阿钱的积极主动性呢?民警们决定从发挥阿钱的特长入手。阿钱是知名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他也有过不少相关管理工作经验,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将他的特长与监狱相关工作结合,让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鼓励他指导帮助其他服刑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系统的功能。
民警将这份特殊的任务布置给阿钱时,他有点惊讶,他没想到自己在监狱竟然还能有用到专业知识的地方。阿钱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用心地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相关工作提出建议。而在一次次帮助其他服刑人员学习的过程中,阿钱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阿钱久违了,他突然发现,也许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他拥有多少钱,而是能为他人做什么,别人是否需要他。
几乎同时,阿钱所在的监区正对服刑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这过程中,民警引导阿钱配合他们的工作,并参与组织开展各类价值观辅助教育实践活动。
“怎么正确认识改恶从善”“怎么唤醒自己内心的美好品德”“寻找我们身边的真善美”“找回自己逝去的善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形式多样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作为参与者的阿钱打开了一扇窗,他开始反思“难道我的价值观错了?那么我的价值又该如何实现?”
让阿钱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寻找我们身边的真善美”服刑人员改造案例征集活动中,他看到的那些细微平凡但让人感动的小故事。他在活动后的思想汇报中写道:“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不是靠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那些平凡人身上的真善美,才是成功和幸福,或许这才是人生的价值。”
对于自己的犯罪根源,阿钱第一次有了反思,他逐渐开始明白,只满足于个人欲望的追求是狭隘的,离开了法律的框架,这所谓的成功只是一座沙子堆成的塔。
“过去的我只关心自己想要的,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追求所谓自由、幸福、成功的借口下我反而失去了自我。”阿钱说,“个人视野有大小,能力有高低,但正确的价值取向、笃实的做事态度则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蜕变从“正心”开始
阿钱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民警的教育引导,他自身的参与反思,一点点改变了原有的执迷不悟。他不再宣扬自己的“服刑就是休息”理论,而是认识到服刑改造就是弥补罪错、改过自新的过程。
阿钱不愿再浪费时间,他要完成从“囚”到“人”的蜕变。
没多久,在民警的指导下,阿钱报名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自学考试的学习。他向民警解释自己学习这门专业的理由:“修心、致知才能正心,因为缺少了学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我才走上犯罪道路。我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用知识充实自己,矫正自己的价值观,还要外化于形,在人生道路上担当起责任。”
“正心”,成了阿钱的服刑目标。近3年的时间里,阿钱系统学习了监区自编的《触动罪犯心灵话语100句》 《罪犯价值观改造100问》 《节日文化与服刑指导》 等价值观教育辅助教材,并积极参与“寻找身边的真善美”“一封家书”和“千辩万话”系列辩论赛等一系列辅助教育活动。通过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阿钱在思想改造上收获了许多。
有了目标的阿钱一直不断地在进步,他的改造表现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先后三次获得减刑奖励。
终于,阿钱在监狱的“学期”要结束了,临近释放之际,阿钱写了一封“毕业致辞”给自己:“在希望的大门再次打开之际,我想再次提醒自己,改过断恶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会时刻记得在这里学到的一切,摆正自己心的方向,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过错、敢于直面自我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他人的尊重。”
民警手记
一个人实施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服刑人员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他们思想的“总开关”出了问题。要改造服刑人员,就必须以思想改造为主要内容,他们的思想转变了,行为才能改变,才能从社会的破坏者变成无害的“新人”。
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核心是转化思想,但是如何转变一个成年人的固有思想,是个难题。在对服刑人员阿钱的教育转化过程中,监区民警是开出了个性化“药方”的。
阿钱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从小到大上过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并不少,但是为何还是会走上犯罪道路?价值观不正,是最大的原因。对于这样的服刑人员,若是一味采取批评等惩罚措施,未必会起到良好效果。而是应该引导和督促服刑人员消除不良思想,放弃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重新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重新树立社会主导价值和行为规范。
对于阿钱起初得过且过、混刑度日的行为,民警没有简单地批评教育,而是用正向的方法激发他的积极性,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民警在这过程中积极探索运用积极心理、积极动机、积极改造、积极评价、积极意义的“积极建构”模式,帮助启发引导阿钱在看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时,学会认识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潜在的各种积极、正向的改造力量或品质,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同时,鼓励阿钱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改变,不断强化他在转变过程中累积的正面想法。帮助阿钱改变原有的错误认识和行为陋习,学习和养成积极、合理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弃旧图新、改恶从善的矫治目标。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