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
耗资20多亿元,将长江岸边5000多亩湿地推平建工业园区,多年来仅3家企业入驻; 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要求,当地落实不力,并试图通过调整保护区规划将“生米煮成熟饭”。近期,生态环境部针对违规占用自然保护区建工业园约谈重庆市石柱县,要求加快生态修复,严肃问责。
毁数千亩湿地造工业园
位于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长江岸边的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以长江一级支流水磨溪流域为核心”,总面积约2.2万亩。这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中华秋沙鸭等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荷叶铁线蕨属极危物种,具有重要保护意义。
记者不久前在保护区看到,毗邻长江的大片湿地已荡然无存,“石柱县西沱工业园区”的标牌十分醒目。在水磨溪与长江的交汇处,还能看到部分残存的湿地景观。而河口上游不远处,在园区工地“夹击”下,水磨溪变成狭窄的“浑水沟”,几台挖掘机轰鸣着在河沟中挖掘。
石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干部介绍,西沱工业园总面积达7035亩,2011年启动建设,征地拆迁3个村,2014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已累计投入20多亿元。
然而,这个用自然保护区换来的工业园,并未产生想象中的收益。记者不久前暗访时看到,偌大的园区冷落萧条,仅有3处厂房。其中一家”厂房还烂尾。“园区搞起来后才发现招商很难。一是物流不方便,当时没通沿江高速路; 二是邻近的万州区比我们条件好得多,竞争不过。”石柱县的一些干部说。
试图调整规划过关
生态环境部6月4日约谈石柱县,明确指出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问题突出,导致地表植被全部破坏。记者发现,湿地被破坏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盲目开发的冲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漠视。
生态环境部督察发现,2009年,石柱县制订批复工业园区规划,违规侵占该自然保护区5045亩土地。2011年,在未取得征地批准等文件情况下,石柱县启动工业园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
2016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和“绿盾2017”专项行动均要求石柱县认真整改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问题。面对整改要求,石柱县仍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石柱县林业局干部告诉记者,县里觉得这块湿地很难恢复了,便向上级部门申报调整保护区规划。生态环境部约谈指出,石柱县委、县政府不是下大力气推动保护区内违规项目清理退出,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撤销或调整保护区上。在撤销保护区方案被重庆市环保、林业等部门拒批后,石柱县又于2018年3月开始推进保护区范围调整。在上级部门明确要求严肃问责的情况下,石柱县相关责任追究仍然避重就轻,导致问题长期没有整改到位,性质恶劣。
问责与生态修复已启动
生态环境部在约谈中要求石柱县立即停止保护区内的违规开发活动,切实加快违规项目清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责任人员严肃查处问责。目前,石柱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保护区问题整改总体方案,同时设立了保护区管理中心加强常态执法监管,委托专家初步拟定了生态修复方案。前期已处分了3名相关干部,县纪委监委正进一步清理核查有关干部责任。
“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告诉记者,西沱镇是长江上游的知名古镇,又与三峡库区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寨隔江相望,应作为宝贵财富好好保护、留给后世子孙。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