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今年6月2日,在大同初级中学,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比拼,来自不同中学、大学的学生代表们分为不同的组别,就“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这一主题进行禁毒演讲比赛。
据上海市禁毒办和上海市教委青保处介绍,本次比赛是为国家禁毒办组织开展的全国禁毒演讲比赛遴选优秀选手,在本次初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将有机会参加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禁毒演讲比赛决赛,与各地的优秀选手同台展示风采。
临阵改稿
因为发小
从本次比赛大学组2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初赛一等奖的刘凯是同济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演讲题目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刘凯在演讲比赛中展现出的镇定气质和优秀演讲技巧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样子应该是有着充足的准备。但在接受采访时,刘凯却表示,其实比赛当天,他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备的材料演讲,而是临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有感而发,结果临场发挥的内容占了一大半的比例。”刘凯说。
是什么样的“有感而发”呢?刘凯告诉记者,因为他的一名发小就被毒品“毁”了。
这名发小是刘凯的初中同学,因为彼此父母都是朋友,所以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初中毕业后,刘凯和发小考上了不同的高中,联系渐渐少了,但他没有想到,只是短短几年,发小竟然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有一天我和父母电话,他们在无意中提到他,说他的情况不太好,我才知道他竟然吸毒,还进过戒毒所。”刘凯说,“之前我们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所有人都来了,就他没有出现,现在想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刘凯还是在之后见到了这位发小,私下聊天中,发小将自己陷入毒品的过程告诉了刘凯。原来,发小念高中后成绩不好,还认识了一些混社会的朋友,跟着他们出入那些不正规的娱乐场所,就是在那里,发小接触到了毒品。初次尝试,发小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发小一次次“溜冰”,等他发觉自己状态不对,为时已晚。
“他本来是很开朗的一个人,可是现在变得很胆小,做什么都畏畏缩缩的,书也不念了,现在已经回老家去了。”刘凯的语气中满是叹息,在他眼中本该和他一样正是青春正好年纪的发小,如今却仿佛一下走到了人生终点。
因为身边有这样真实的人与事,刘凯对禁毒很是关注,在获得学院推荐的参加禁毒演讲比赛的机会后,刘凯用两周的时间作了准备,从网上和图书馆寻找了不少资料。可是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故事更有说服力,临上台之前,刘凯毅然改变了演讲内容。
关于毒品的种种危害,刘凯坦言,若不是发小的经历,他也没有那么上心,就像他身边的许多同学。“在军训时,我们听过禁毒的宣传讲座,也一直知道‘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 这句口号,但对于毒品的危害,也许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清楚,同学们平时似乎也不会特别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刘凯说,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有关禁毒的活动,如果有机会,他愿意成为禁毒志愿者,向更多人,尤其是他的同龄人们宣传毒品危害。他不希望发小的故事上演在别人身上。
LSD带来“超能力”?
据介绍,本次全国禁毒演讲比赛除了中学组、大学组,还分有社会组,社会组的参赛选手为热心参与禁毒事业的社会人士。而在初赛中,获得本市社会组第一名的,是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的一位讲解员——张琪。
与刘凯不同,张琪与毒品“很熟”,她从事禁毒科普教育馆讲解员的工作已经有四五年了,有关毒品的危害,她烂熟于心。不过,在本次演讲中,张琪没有选择从宏观角度讲述毒品危害,而是选了一个大多数人不熟悉的话题——LSD。
LSD是化学物质“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是一种致幻剂。张琪告诉记者,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对青少年们禁毒宣传的工作中,她发现国内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案例逐渐增多,尤其是像LSD这样的致幻剂,云南、湖北、辽宁等多地都有公安机关缴获相关制品的新闻。这些致幻剂从外表看,伪装性比冰毒等常见毒品更强,有的做得就像香烟、花瓣。
张琪介绍,青少年好奇心都比较强,对于LSD这类致幻剂,他们或许就会出于好奇尝试,或是被毒贩忽悠吸毒。她也想将本次演讲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科普讲解中,告诫更多人有关LSD的危害,尤其是那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又意志力薄弱的年轻人们。
“禁毒演讲的目的一直也是让更多人参与到禁毒宣传中,而我作为长期参与禁毒宣传的工作人员,要告诫普罗大众,只要是毒品,无论何种名号何种面目,它们都有超乎你想象的风险。就像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张琪说。
拒绝毒品
青春无悔
提起毒品,大家会联想起什么呢?是那洁白的粉末还是色彩缤纷的药丸?是受害者残损的人生还是支离破碎的家庭?抑或是内心涌起的那份不安和恐惧?起初,我也同大家一样,对毒品的认识模糊而肤浅,觉得它只不过是新闻里震撼却遥远的恫吓。
直到我参观了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我才明白毒品离我并不遥远,它就像撒旦变成的毒蛇,时刻蛰伏在我们身边,时刻在诱惑着我们,稍不小心就会泥足深陷。当我移步一个个展台,仿佛走过了一个个青春有悔的人生,仿佛目睹了花样年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更令我错愕的是这些悲剧并没有让所有人警醒,吸毒人数有增无减,更为严重的是,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人数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我陷入了沉思。禁毒,必须从我们青少年开始!
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我心中迸发出来,我要成为一名禁毒宣传员,去向青少年传播毒品预防知识,让同龄人拥有无悔的青春!
作为学校的大队主席,我积极在校内举行禁毒宣讲活动、号召全体师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我还在校内派发有关禁毒的资料,相信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会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明白毒品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有多么的大!
不仅如此,我还加入了社区的义工联,与社区的禁毒工作者们一起走进了戒毒所。走进戒毒所,真正地看到了戒毒者,他们的眼神黯淡无光,面容形同槁木。当他们讲述自己毒瘾发作时的感受,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喘不过气来。我真的不敢相信,同在一片蓝天下,竟然有人过着这种地狱般的生活。
离开戒毒所,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回到义工联,大家都和我一样,迫切地想要帮助那些吸毒者,让他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从此我们便踏上了与戒毒者的“心灵之旅”。
我就这样与她相识,一位清秀的热爱跳舞的女孩。我与她面对面坐在草坪上,用心倾听她的诉说。柔和的阳光洒落在她的身上,却依然消散不掉她身上的忧郁和自卑,我拉起她冰凉的手,默默地陪伴着她,无声的暖流从指间流入心田,她渐渐露出了微笑,那时我仿佛看到曾经那个白裙飘飘,翩翩起舞的少女。这久违的微笑,就那么简单地让我的心融化了。我突然意识到,戒毒者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与无助,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安慰,朋友的支持,只有爱才能融化这命运的冰川,才能燃起生命的火光。
当义工联的伙伴们合唱起梁静茹的 《勇气》,那缓缓的温柔的声音中流动着温暖与关爱。我看到了他们脸上冰释的迟疑,看到了他们眼中涌动的泪水,看到了他们心中逐渐升起的对生活的勇气,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那滋味有些苦涩,更多的是甜蜜。
通过志愿服务,我进一步认识到,吸毒者们在接受生理上强制戒毒的同时,更加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之后,想要永远摆脱毒品的困扰,真正从心理上戒掉毒品,除了靠自身坚强的意志以外,还需要社会伸出更多的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重塑自我。
在那之后,我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待我成年后,我要加入中国禁毒志愿者组织,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
我们青春正美好!我们的青春拒绝毒品!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禁毒旗帜,共同唱响“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的主旋律,一起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