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对社区戒毒脱失人员的管理,是禁毒工作中的难点之一。但在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依托“智慧社区”的建设成熟,这里开展了“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有效破解了脱失人员管理难问题。
杨浦区被列入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范围以来,全区牢固树立禁毒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人人参与,多元共治,确保“五个不发生”和“四升四降”的工作目标。
寻找“脱失人员”老王们
在控江路街道,禁毒社工刘军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感受:自从智慧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升级后,那些过去最让大家头疼的脱失人员,不再难管了。
在刘军负责的辖区内,有一名现年50多岁的吸毒人员老王。他年轻时是个壮小伙,与妻子在北京东路经营一家五金店,两人有一个女儿,日子曾过得幸福美满。但自从夫妻俩先后开始吸毒,一切全变了。
为让夫妻二人更好接受社区戒毒,老王的妻子被接回了浦东娘家。但遗憾的是,如今老王的妻子病情严重,来日无多; 女儿也已结婚搬走。这个曾经温馨的三口之家,只留老王独居。
“长年以来,他不主动接受体检,踪迹飘忽不定。白天我们上门去找他,敲门从来不开。”刘军说。
控江路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成熟后,刘军和同事们重点针对“老王们”的行踪开展智慧收集。“因为曾长年吸毒,他原本健壮的身材早已瘦脱了形,放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都不需要人脸识别。”刘军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老王的行踪被刘军明确掌握了。原来,他过的是“昼伏夜出”的生活。白天在家,大门紧闭,窗帘拉上,不论谁敲门,敲多久,他一概置之不理; 晚上社工们都下班了,他才外出采购一些生活用品。
掌握了老王的生活规律后,经研判,刘军邀请民警前来,选择一个恰当时机,大家借助老王邻居家的阳台,翻入老王家中。刘军和老王是十多年的老相识了,在刘军耐心、富有技巧的劝解下,双方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老王表示,将主动接受体检,争取早日成功戒毒。
记者获悉,针对已脱失人员,杨浦依托区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等平台,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查找出他们并纳入管控视线,实现社区康复执行率100%、社区戒毒执行率100%。
针对在册吸毒人员底数大、人员散等管控难点,杨浦定期组织对全区12个街道、14个派出所的禁毒工作台账进行检查,找准薄弱点开展针对性工作。杨浦坚持要求初次吸毒人员吸毒成瘾送检率必须达到100%,对责令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有关部门必须无条件接收,从源头上杜绝新增脱失吸毒人员的产生。
人人参与的“多元共治”
杨浦在禁毒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加强工作联动,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治”,充分组织、指导、协调区有关职能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努力形成创建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生动局面。
在原有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室基础上,杨浦推动工作平台相互对接、社区信息共享共用,着力打造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升级版。全区科学划分网格,综合考量小区类型、流动人口、治安状态等因素,以300-500户、1000-1500人为标准,全区12个街镇共划分为94个责任网格,逐步形成街道、居委和基础网格“三级网格”的运转模式。
按照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的要求,网格员对网格内所有吸毒人员和涉毒线索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清、状况清,切实消除服务管理的“真空”地带。在部分街镇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社区家庭关爱服务、社区关爱志愿者等专业组织,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分析师等专业工作者对吸毒人员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修复等服务,促使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属性、坚定戒毒信心。
在缉毒执法方面,杨浦结合全市公安机关“严打击、扫顽疾、净环境、保平安”专项行动工作目标,坚持严打、早打、露头就打,同步发力,落实超常规举措,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截至2018年4月底,破获各类涉毒刑事案件91起,打击涉毒刑事对象99人次,查处吸毒人员670人次,破案数、打击数、吸毒人员查处数均名列全市前茅。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