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刘海
龚小芳最近特别忙,她在安徽大别山承包了一个工程项目,前两天从老家上海崇明岛赶到安徽,在工地上张罗一番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上海,参加前天在上海举办的“6.26”国际禁毒日广场宣传活动,履行一名社区禁毒志愿者的职责。
“工程肯定受影响的,但当年政府和社会挽救了我,使我远离了毒品,我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社会。”曾经有不堪回首的经历、如今成为“同伴辅导员”的小芳笑着对记者说。
在崇明,从毒品泥淖中走出来的创业者,挽救身边的吸毒人员,不止小芳一个,他们利用自己的企业平台,吸纳身边的吸毒人员,使他们重新走上新生路。
“同伴辅导”的小芳
人到中年的小芳早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常年不回家,在外面打架、斗殴、吸毒、贩毒。20年来,她进出戒毒所反反复复已有5次。
真正让小芳彻底断绝毒品念头的是禁毒社工对她女儿的帮助。那次她还在戒毒所里接受强戒,当她听到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儿有了网瘾、耽误学业之后,小芳心急如焚,但却无法为女儿做点什么。
而当地禁毒办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禁毒专职人员和社工一起组成工作小组帮助小芳解决问题。他们安排大学生对小芳的女儿进行爱心支教,给予她学业上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服务,社工及时纠正了小芳女儿的偏差行为,帮助她重拾了信心。
小芳走出戒毒所后,发誓一定要好好工作,重新做人。她从从事绿化工作开始,慢慢做大,现在能够承接一些工程。在投标工程中,她对工程发包方坦诚地说:“我曾经吸过毒,但我现在已经走到了正途上。我过去有毅力远离毒品,我今天同样有毅力有信心做好您的工程。”许多发包方感受到小芳的真诚之心,放心地将工程发包给她。
2013年10月,小芳成为一名社区禁毒志愿者,之后她参加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的同伴小组,成了禁毒宣传巡讲团的成员。
为帮助更多吸毒、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重新站起来,2014年1月,在小芳所在的崇明区中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芳帮教工作室”正式成立,周边乡镇“特殊人群”都成了她的帮教对象。
目前已有无数帮教对象在小芳的“同伴辅导”下远离了毒品。阿超因为涉毒无法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工作,而自己又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心里感到很迷茫。小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阿超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他只要坚持,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她和社工一起走访相关部门,为阿超争取到了农村低保。阿超看到了希望,最近在上海找到了份保安工作。
招涉毒员工的老板
许多老板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对吸毒人员避之唯恐不及,但在崇明区陈家镇一家工程公司,老板一口气将10多名吸毒人员招揽到公司里,给他们谋生饭碗,引导他们远离毒品。
上周,记者来到这家工程公司,公司老板是一个精悍内敛的中年汉子,他坦言,他自己也曾经接触过毒品,深知毒品的危害,是当地政府和社工挽救了他,使他开始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创业后,老板就开始思考如何回报社会。近两年来他的公司吸纳和安置各类特殊人员25人,其中刑释解教人员12人,吸毒人员13人,对象涉及陈家镇、港沿镇、中兴镇等五个乡镇,5名人员已走上管理岗位。
公司专门开辟约50平方米的三个房间作为戒毒帮教场所,分别为教育活动区、心理咨询室、运动交流区。平时,老板经常和曾经吸过毒的员工交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他们远离毒品。老板说,公司主要工作场所是各个施工公司现场,人员聚集相对较少,客观上有利于防止各类人员“交叉感染”。
员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的是以前常年接触毒品的街头混混“小黄毛”,现在在工地上整天跟混凝土相伴、皮肤晒得黝黑的“小黑皮”; 有的是当年养尊处优、最终妻离子散的“瘾君子”,现在成了专业研究施工成本、加强施工管理的施工管理员。
“你很难想象,这些员工当年是什么样子,整天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逃避警察的侦查,被周围的人歧视。而现在呢,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养活家庭,他们昂首挺胸告别了过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老板说,公司如今在社会帮扶的道路上逐渐成长壮大,安置人员思想稳定、无重新违法犯罪的情况,真正做到了“挽救一人,帮助一家,稳定一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