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售价百余元一盒的号称能降血糖的保健食品,成本其实不超过两元,开始服用时降糖“效果”很明显,是因为非法添加了格列本脲等西药成分,长期大量服用会损害肝、肾功能甚至死亡。
浙江台州警方近期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降糖保健食品案,摧毁了一个集原料采购、制作、包装、分级销售的全产业链犯罪团伙,扣押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降糖保健食品10万余盒,查证已售出有毒有害降糖保健食品4200余万盒,涉案金额高达16亿元。
【调查】
药片打成粉末掺淀粉 随意配比存安全隐患
犯罪嫌疑人李某是这条地下产业链的源头供货端。因家人多在医药公司工作,李某想到通过医药公司批发西药转卖赚钱的主意。在没有许可证和执照的情况下,她挂靠到一家药品批发公司,购买到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硝苯地平等西药,并通过微信销售这些西药。
安徽亳州人张某是李某的主要买家之一。今年47岁的张某曾因销售假药获刑,刑满释放后重拾“老本行”。2016年5月,张某到内蒙古参加药交会,发现很多人做保健食品原料买卖。“我在药交会上发名片,说有做保健食品的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等西药粉。”张某说。
张某以市场批发价从李某处买到西药后,并没有将其立即销售,而是把收到的西药片拆开,用粉碎机打成粉末,再加入淀粉稀释做成西药粉。“作业的环境很差,加淀粉直接用手抓,没有任何卫生措施,家里、仓库里放的都有粉碎机,粉碎完的药粉直接放在地上的桶里。”办案民警回忆现场情况时说。
张某把这些药粉以800元一公斤的价格通过邮寄卖给其下家、37岁的河南沈丘人刘某。刘某经过加工,最终将这些药粉包装成各种不同品牌的降糖保健食品,通过各地的经销商卖到了全国。据办案人员介绍,曾有患者服用后称血糖不降反升,通过层层反馈,张某在原料药粉中提高了西药比例,以增强药效。
据了解,此类违规添加格列本脲等西药成分的保健食品,往往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效果。但由于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未经科学配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如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低血糖,损害肝、肾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一种药粉有多种包装 多级分销销售到全国
据了解,这一有毒、有害保健品在全国多地销售,它是如何从一个简陋的小作坊跨省流通的?
警方介绍,刘某购买了相关设备并印制名片,在郑州的药交会上发给客户,声称自己做保健食品代加工。2016年9月,有经销商提供多种降血糖保健食品的包装盒,让刘某照样子做产品。刘某把从张某处买来的原料药粉灌装进胶囊,包装成成品卖给经销商。
刘某供称,他做过基因口服胰岛素二代、仁合胰宝、糖必平、化糖通脉等多种降糖保健食品,“这些东西里面的配方配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包装不一样”。
刘某发货不走快递渠道,直接找货车司机送到经销商处,与买家现金交易。刘某将这些假降糖保健食品销售给全国各地的一级经销商,再由他们进行二级、三级销售。
据查,刘某两年内累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4200余万盒,涉案金额16亿余元。
郑州人杨某一伙是给刘某“下单”买假降糖保健食品的经销商之一。2016年7月初开始,杨某伙同其妻孙某以及朱某等人从刘某处购得已完整包装的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基因口服胰岛素二代等数十种保健食品,在河南台前、新郑以及山东阳谷等地流动作案,将这些假保健食品销售给二、三级经销商。
处方药进入非法交易 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
在相关网络销售平台治理部门的协助下,警方斩断了这条假降糖保健食品产销链,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捣毁非法生产窝点4处,扣押西药原料72箱共1吨、尚未销售的成品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降糖保健食品120余箱等。
办案民警徐方华介绍,这些不同包装的假降糖保健食品所含物质基本相同,因每粒胶囊掺入的西药含量不同,成本也不同。一般每盒成本一两块钱,到一级经销商卖40多元; 二级经销商80多元,三级经销商售价高达100多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案中,一些药品销售部门的监管漏洞导致大批处方药流入非法交易市场。药品原料供应商李某明知去医药公司批发西药需要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证件,但她都没有,便联系上河南一家有备案的药品销售公司,使用对方寄来的相关证件的复印件,轻易地从医药公司的销售员处买到了大量西药。
办案民警介绍,由于犯罪嫌疑人频频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给警方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例如本案中的销售商杨某反侦查意识极强,他使用的微信号是从网上购买的,手机号是网络电话,租房、办理银行卡也从不用本人身份证,收货的仓库位于其租住小区对面小区的地下停车场,货车送货每次直接送到地下。杨某还利用其表弟辛某是郑州某快递公司快递员的身份便利,发货时不登记身份证,不留真实姓名。
药品流通领域人士建议,医药销售企业要加大对下游销售商的管理,防止出现挂靠等行为,同时应对所销售药品的去向进行追踪,防止药品流入不法商贩手中。办案民警表示,当前各个部门已经加大对各类假保健食品的查处力度,当务之急是要规范保健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积极利用各类网络销售平台的大数据功能,增强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监控能力。
【专家】
保健品能治病即为假
买到假保健品即举报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表示,保健食品假冒伪劣是一个重灾区。保健食品一般侵害、坑害的是老年消费者。他们利用种种手段销售组装,有会销、直销,甚至传销等,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家庭去欺骗老年人。第一它是虚假宣传,第二,保健食品没有生产许可证。
我国在2015年10月1日修订了 《食品安全法》,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包括添加剂的生产使用等,加大打击力度。尽管打击力度大,但违法食品生产经营依然存在,因此一方面要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 另一方面要向消费者明示信息,如保健食品的来源、生产厂家、生产标准、生产流程等。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270多例保健食品犯罪个案进行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人员发现,约2.59%的案件存在受害人服用有毒有害保健食品后死亡的情况。“三无”保健食品添加的违禁药物副作用大,而且无固定配比,安全隐患大。
对于这种伪劣保健品,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建议,消费者尽可能事先防范,法律规定做广告的时候,保健品不能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不能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作为消费者应当对此有理性认识,只要保健品有这样宣传的,要么是违法产品,要么即使是合法的产品,但在宣传上属于违法行为。
另外,一旦买了伪劣保健品,首先要保留相关证据,然后查清谁在销售,如果能追溯,就要向消协投诉、工商部门举报、食药监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链接
制贩假药团伙跨26省 销售假保健品1447件
近日,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检察院对一起制贩假药案依法提起公诉,此案中被告人唐某黔、唐某、肖某辉、唐某柏、孙某波、唐某强、彭某心、唐某芳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邵阳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2015年3月,唐某黔伙同肖某辉、唐某三人共同出资,购买了生产保健品的胶囊清刷机、胶囊装量机、胶囊模板、电磁感应铝箔封口机、稳压器等设备,租用邵阳县塘渡口镇工业园区审计局家属楼前的门面及邵阳县霞塘云乡雷公坝村一房屋作为制作胶囊的加工点和包装加工点,合伙生产、销售假性保健品。
唐某柏、孙某波负责将进购的西地那非、玉米淀粉等原材料运至加工点,唐某芳、唐某强负责将西地那非及玉米淀粉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制作胶囊,并将胶囊、片剂、药丸放入塑料瓶内,封好口,再装入印有“五夜神”“早泄克星”“藏密神丹”“神力金枪丸”等三十多种品牌的包装盒里,摇身一变,成了各种品牌性保健品,分别运至位于邵阳县塘渡口镇工业园区火车站安置小区、邵阳县塘渡口镇大木山建材城的仓库储存。
为大量销售假男性保健品,唐某黔、唐某分别印制了名为“唐龙”“唐天”的名片,频繁到广东省广州市参加性保健品交易会,在交易会上发放名片、联系客户,肖某辉则根据客户的需要,与唐某强、孙某波将客户所需的货打好包,再由彭某心安排将仓库的货物通过邵阳市某物流公司分拨中心送至客户手中。
2016年2月至11月,唐某黔等人生产的假性保健品销售至云南、新疆、上海、广州等26个省、市共销售假男性保健品1447件,销售金额高达200万余元。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