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法治青春

那些防不胜防的暑期安全“黑洞”

2018年07月03日 B08 :法治青春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456

  暑假可能是一年中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但是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反而比在学校更容易带来安全风险。溺亡、车祸、被骗……孩子暑期安全成了大家关心的焦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痛心,也为学生暑期安全敲响了警钟。在2018年暑假到来之际,怎么做才能填补暑期安全的“黑洞”?

  “黑洞”1:防溺水事故

  近年来,暑期儿童溺水事故高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 显示,青少年儿童伤害死亡的前三大原因分别为:1岁前是窒息(57%)、交通(10%)、溺水(7%);1—14岁是溺水(50%)、交通(30%)、跌落(7%);15—19岁是交通(53%)、溺水(23%)、跌落(8%)。

  据了解,在农村,水井、水渠及池塘等是发生溺水事故的高危场所; 在城市,主要是公园、游泳池、家中浴缸等蓄水容器。专家表示,中小学应开设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并且把安全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之中,广大家长应该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孩子发生溺水事故。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危险环境的排查,完善公共安全设施的警示标识。

  根据急救相关知识,如果不幸溺水,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的急救是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其中的关键是第一时间保持溺水者呼吸通畅。如果孩子还有意识、呼吸和心跳,可先进行控水,开放气道,但控水时间不能太久。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呼吸、心跳了,要赶紧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

  “黑洞”2:防居家事故

  福建晋江市一名4岁男孩,疑因起床时找不到父母,从窗户掰开隐形防护网,不慎从17楼家中阳台坠落身亡; 广西南宁市一名7岁女孩,单独在家爬上阳台,掰开隐形防护网,不幸从22楼坠地身亡……

  跌倒坠落属于儿童居家事故的一种。“如今,不少家庭安装了隐形防护网,以为万无一失,可是防护网的钢丝一直紧绷,时间越长,钢丝会越松。”多个隐形防护网商家在采访中还指出,“为预防坠楼事故的发生,家长最好不要在阳台、窗户附近放置沙发、床、桌椅等能够让小孩攀爬上去的物件; 不要抱着孩子在窗前、阳台处驻足、嬉戏。”

  有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0%的家长不会定期对家居用品进行安全检查,7%的家长从不检查,近80%的家长不清楚如何进行安全检查。

  从全国近几年儿童安全事故的数字统计分析发现,安全事故多发生于假期和家庭内,被大多数家长认为“很安全”的家里,其实隐患重重。家长们应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防患于未然,及时填补疏漏,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对此,暑假期间,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儿童看护,并定期排查家中潜在危险因素。家中的暖瓶、饮水机一定要放置妥当,不要让孩子轻易碰到; 厨房是烫伤事故多发的场所,不要让孩子在厨房玩耍。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防止意外伤害,比如通过多用锁,把存放药品和化学品橱柜锁起,预防幼儿中毒; 通过门止,预防幼儿夹伤。

  “黑洞”3:防交通事故

  暑期来了,父母经常带孩子乘车出游或骑自行车玩耍,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危险。在今年的儿童与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交通安全技术研究部主任高岩披露,我国儿童乘车时的死亡比例逐步上升,从2008年占儿童交通死亡总数的33%,升至2017年的44%以上。近十年我国0至15岁未成年人因交通事故死亡3.2万人,占总数的5.2%; 同期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未成年人达14.2万人,占比6.1%。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未成年人中,1至6岁的低龄儿童占了50%以上。

  据了解,儿童发生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儿童突然出现在车前或者车后,二是儿童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在交通干道上。对此,公安部、教育部多次发出预警提示,要求家长驾车出行时,不要让儿童坐在前排; 学龄前儿童要使用安全座椅,并系好安全带; 锁好车门和锁定车窗,防止儿童误开车门或将身体部位伸出车窗。同时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让孩子们认识红绿灯等交通标识,遵守交通规则,特别是不要在汽车、摩托车旁乱摸乱动或在车下玩耍,不要突然从汽车的前面或者后面跑过去,不要穿越公路上的护栏、隔离墩。

  此外,骑车导致儿童意外事故也日益频发。前不久,本市一名11岁男童因骑共享单车被一辆大型客车卷入车底,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对此,交警部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第二十九条第四款规定,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黑洞”4:防拐卖事件

  进入暑期,离开了学校的管护,再加之家长带孩子出游成为常态,孩子容易走丢甚至被拐。去年6月,江西赣州公安、检察机关开展一次模拟测试,工作人员假扮成骗子,在超市、火车站等地点对孩子进行模拟拐骗,结果50名孩子中,有42名被“拐走”。

  对此,警方多次提醒,家长一定要经常提醒孩子不跟陌生人走,单独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如果和家长走散,应知道家长的手机号。此外,警方还发现,很多儿童失踪属于离家出走,这就需要家长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2017年8月,南京严女士在街头发现一名与父母失联的3岁男孩,严女士将孩子送到派出所,民警却没有在系统里查询到相关报警记录。待找到走丢男孩的父母时,男孩母亲说:“以为孩子要走丢24小时才能报警。”

  对于上述说法,公安部打拐办重申,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失踪,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公安部明确规定,凡是发生拐卖儿童案件,公安机关实行“一长三包责任制”,即由县市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专案组长,并对案件侦办、查找解救被拐卖人员、安抚被害人家庭等三项工作全程负责到底。

  近年来,我国还将DNA比对技术大规模用于打击拐卖犯罪工作,实践证明,即便儿童被拐多年之后体貌特征发生变化,身源难以识别,警方依然可以通过DNA数据库的自动比对,准确、快速地认定被拐儿童的身份。一旦孩子丢失,家长可到最近的采血点免费采血,采集的血样将加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徐荔 综合整理)

  中小学生

  暑期安全提示36条

  为了积极预防,不断降低和减少暑期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本市教委和市未保办联合发布“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

  一、注意交通安全

  1.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

  2.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3.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4.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不使用成人手机开启并骑行共享单车。

  5.自觉遵守轨道交通、公交车乘车规范。

  6.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坐副驾驶座。

  二、预防溺水事件

  7.不在河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塘等区域玩耍。

  8.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9.不在河道边洗东西、钓鱼虾等。

  10.不在河道、湖泊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场所戏水或游泳。

  11.不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12.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同时可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泡沫板、救生绳等,但不可盲目施救。

  三、关注居家安全

  13.不在飘窗或阳台上玩耍。

  14.不用湿手或湿布触碰家用电器。

  15.不给陌生人开门。

  16.不往窗外抛物。

  17.规范使用燃气设备并注意开窗通风。

  18.不玩火,发现火情,及时拨打119。

  四、注意娱乐安全

  19.不去网吧、酒吧、电子游艺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20.控制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或电子游戏。

  21.不玩渲染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网络游戏,不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

  22.注意信息安全,不将本人、家人及他人的姓名、肖像等信息在网上发送。

  23.慎交网友,慎见网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4.不在工地、轨道、高压线等危险区域玩耍。

  五、重视旅行安全

  25.不去尚未开发、开放的景点旅游。

  26.选择正规、信誉好的旅行社旅游,并签订旅游合同、购买相关保险。

  27.学习并掌握车辆、轮船、飞机等突发意外的自我保护知识和处置常识。

  28.入住酒店时,及时了解消防逃生通道,索取酒店联系卡。

  29.不在设有危险标志处停留,不在禁拍处拍照、摄影。

  30.了解并尊重旅游地风俗、禁忌。

  六、加强心理安全

  31.多与父母、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32.多与正直开朗、积极乐观的朋友交往。

  33.多宽容他人、多自我激励、多微笑。

  34.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同时学会请他人帮助解决。

  35.遇到挫折不气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6.学会感恩,管理情绪,开心过好每一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8 那些防不胜防的暑期安全“黑洞” 2018-07-03 2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