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勇
一位老人死在家中,平整的被子盖在身上,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甚至连床单的四角都齐齐整整,身体上也没发现明显的伤痕……“我们仔细勘查后,当即就判断这是一起非正常死亡的案子,”张宁慢慢回忆了一下,然后说,“一个人在床上睡觉,被子和床单不可能这么整齐,这很显然是在死者死后整理过的假象。”这起案件告破的起点正是张宁对死亡原因的准确判断。
一个小小细节,一点蛛丝马迹,刑事勘验人员总能在平常中找出蹊跷,觅到狡猾犯罪分子百密里的一疏,最终为案件的侦破打下牢实的基础,并为最终诉讼提供铁一般的证据。投身闵行刑事痕迹检验工作16年的张宁,正是其中的翘楚。
于无声处听惊雷
张宁说话声音不大,但自信而笃定,谈到现场勘查工作时,他告诉记者,“我们做的事情就像盖楼时打地基,支撑着整个案件从侦破到诉讼,所以必须要严谨而仔细,经得起推敲。”
在莘庄地铁站附近曾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案,嫌疑人撬开门锁后盗窃得手,初勘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张宁前往现场进行复勘。他没有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在同行前期的工作结果上,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室外,狡猾的嫌疑人到底在哪里会有疏漏呢?通过仔细的寻查,终于在一个细微处发现了线索,再通过技术分析锁定了嫌疑人,并成功将其捉拿归案。
现场勘查中,涉及相关痕迹的检验是勘查人员的基本功。张宁告诉记者,曾经在一个小区内,有住户的窗户玻璃以及车玻璃被打破。经过检验,确定这是有人用弹弓发射钢珠而致。可周围都是居民楼,到底是谁干的呢?张宁通过分析,逐步把发射范围缩小到其中的一幢楼,并在楼顶天台的一堵墙上以及地上都发现了涉案钢珠,通过当地派出所的伏守,几天后将准备再次作案的嫌疑人一举抓获。
正是依靠这“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清醒和敏锐,工作至今,张宁本人共勘查各类现场近5000起,通过现场痕迹查中嫌疑人450余人。
在危险中成长
勘查人员主要与物打交道,没有那些让人血脉偾张的刀光剑影,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面对危险。
张宁告诉记者,很多时候现场环境非常危险,有位老同志就曾在室外天台查找线索时不慎摔下导致骨折。而诸如火灾、高伏电压、煤气泄漏、工伤事故现场都危险重重,稍不留神,就会因为次生伤害导致受伤。
不过张宁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次前往盗窃现场勘查,前期到场的民警叮嘱被害人保护现场,然后静待他们到来。当张宁他们到达现场寻找线索时,竟在衣橱中发现有人!嫌疑人正屏息躲在里面!虽然被吓了一跳,但迅速反应过来的勘查人员立刻将他拖出来,成功擒获。
说到这里,张宁的嘴角泛出了一丝微笑,他的语气也越发轻快了起来。“我2002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这里。勘查技术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需要与时俱进,学习、钻研,我也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在方法和思路上走出了传统模式。”
张宁负责闵行公安分局的28个派出所的简易现场勘查的规划、培训、考核、管理工作。他精心准备好课件后,与刑科所的同事们送教上门,与派出所民警一起出警,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自己的经验传递出去。同时他还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搭建交流平台,摇身变成“客服”,随时解答大家的疑问。
平淡中的满足
和刑事侦查工作的其他部门相比,整天与物打交道多少有点单一,也似乎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会不会因此而感觉枯燥或无聊?
张宁摇了摇头说:“当找到证据,通过研究比对,然后分享给其他执行部门的同事,案子破了,就很开心。”再加上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团队,大家互相帮衬,各施其长,工作氛围也好,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不顺心的事。
记者问张宁:“当这些案子破了后,会有满足感吧?”
张宁站在窗前,沉思了一下,抬起头,语气一改此前的悠缓,略微有点激动地说:“你知道吗,在春节前,有些外来的务工人员拿到工钱,却不习惯存到银行而放在身边,时有被盗窃的事发生。这个时候我到现场后,就只想着第一时间能够找到线索,把案子破了,然后他们可以带着钱好好回家过个年。其实很多时候,破这样的小案子让我最有成就感、满足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