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现下,正值高校毕业季,不少毕业生早早已经开始为毕业做准备,而提交一份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是不少学生在毕业前的头等大事。为了降低自己论文的“重复率”保证顺利毕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论文查重”就成了多数毕业生在论文提交前的必经环节。然而,你的论文却有可能因此被他人盗取。
明明自己做好了保密措施,但辛辛苦苦写好的学术论文却被他人抢先发表了,几年心血一朝被盗。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调查1】
原创论文被人抢先发表
我竟“抄袭”了自己论文
近日,广西某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小杨欲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重新修改、完善后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论文发表。当小杨将修改、完善后的论文通过论文查重数据库查重后发现,无论自己如何修改,论文核心部分均显示为抄袭,而抄袭的内容全部指向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
满心狐疑的小杨上网搜索后发现,该文已于2016年9月发表在《法制与社会》 上,文章作者显示为于某某。
小杨告诉记者,该文与自己在2016年6月份提交毕业答辩并通过的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相似度达90%以上。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小杨的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全文12000余字,而于某某发表在《法制与社会》 上的论文仅3000多字,且所有核心内容与小杨的本科毕业论文内容一致。
因为于某某已抢先将论文发表,导致小杨目前无法顺利发表其修改、完善后的新论文。
在小杨与于某某的交涉中,于某某明确承认其署名的论文是其在2016年时为了评职称而在淘宝网上购买所得。在小杨与于某某多次沟通后,于某某表示尊重小杨的原创成果,并已发函至《法制与社会》 编辑部要求撤稿。
不过,记者搜索发现,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于某某署名的论文,因论文抄袭、抢先发表的论文对小杨造成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调查2】
论文到底是怎么“丢”的
矛头均指向“查重机构”
自己经过辛苦调研而写出的毕业论文怎么会被他人盗取了呢?小杨认为,论文被盗取应该发生在论文查重这个环节。
小杨表示,自己本科毕业前,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两次“论文查重服务”,卖家表示其用来对比论文重复率的数据库为“SameReport”和“Paper-Pass”,每次查重服务收费不足20元。
记者发现,在一些高校论坛和新闻报道中,论文被盗或者被他人抢先发表导致自己毕业受到影响的案例时可见闻。而最终调查出来的结果大多将矛头指向市面上的“论文查重机构”。
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如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率超过学校的要求范围,则有可能面临无法毕业的窘境。因此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在毕业论文提交前,不少学生都会通过市面上的论文查重平台进行论文查重。
目前较为知名且使用量较大的查重系统主要由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知识数据库平台提供,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也有不少卖家提供论文查重服务。
以淘宝网为例,记者搜索“查重”等关键词,有大量打着各类查重平台旗号的商家在供论文查重服务。各个商家所采用的查重数据库五花八门,收费则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记者在不少淘宝卖家提供的论文查重方法中发现,卖家往往要求买家将论文复制粘贴到卖家提供的第三方网址链接中,买家等待一定时间后方可下载电子版的查重报告。而买家上传的论文数据是否被卖家及时删除或妥善保管却未可知。
值得关注的另一个现象是,不少提供论文查重服务的商家,还同时提供论文代写服务。卖家宣称可以提供毕业论文代写,同时保证是原创、重复率符合学校要求。
据一位曾经在网络上从事过论文代写服务的卖家介绍,许多代写服务店家往往比较青睐本科毕业论文代写,因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难度低、数量大、来源广泛。这位卖家表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在提交后往往会被高校等单位作为资料保存,并不会上传至互联网,一般也不会被各种数据库收录,这就为一些商家盗取本科生毕业论文再进行贩卖提供了可乘之机。
【调查3】
知网查重仅限“公对公”打着“知网”旗号均为假
不少法律专家表示,论文查重系统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预防学术不端情形的发生,并不是个人论文创作的必须程序,高校学生若使用论文查重服务,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们只针对杂志、期刊编辑部或者高校等科研机构或单位提供‘公对公’ 的查重服务,在校大学生如需要此项服务,只能通过学校来操作。”中国知网科研诚信产品负责人孙雄勇说,“电商平台上所有打着中国知网旗号的论文查重服务都是违规假冒行为。”
孙雄勇表示,中国知网针对本科生论文的查重数据单独设置了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面的资源通过碎片化处理后仅供高校使用,不对社会其他主体公开,这就避免了论文数据在发表前泄密的可能。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刘岭表示,提交查重的论文可以视为论文作者创作完成的“半成品”,如果查重的部分能够以某种形式完整表达作者的思想,则可以认定该部分属于创作完成的作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桂林认为,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之时起,便具有著作权。当论文最终定稿提交给答辩评委会之时,可以视为公开发表。
刘岭认为,构成作品的查重论文的发表权是属于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只能由论文作者自己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公开发表。论文查重,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修改完善的阶段,不能视为论文作者对发表权的行使,他人在未经论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未发表的查重论文内容,涉及侵害论文作者的发表权,要承担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等法律责任。
高桂林建议,大学生应注意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及时保存证据,提高保密意识,慎用各种论文查重服务。
【声音】
论文抄袭是学术不端 道德和法律都要约束
近些年,各种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许多知名大学不能幸免。下至本科生毕业论文,上至声达国际的学术论文,代写等学术不端的“毒瘤”难除,论文抄袭更是此起彼伏,甚至还出现了导师抄学生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关于学术规范和学风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尽管教育部已经三令五申,并且不断地加大论文抽查的力度,2016年9月起更是施行了严格的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这种明显违反学术规范的丑事,却一再发生。这背后首先是基本道德规范意识的缺失。做学问,自律要摆在第一位,抄袭者往往自身没有学术道德、缺乏基本学术规范意识,并不把抄袭当成严重的道德问题,让“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其次,学术道德的丧失、学术规范的缺失,与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着密切关系。大学为什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乃至舞弊丛生?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是根源之一。一些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评职称和发表论文挂钩,他们才不惜冒险造假、抄袭,更不惜重金购买学术期刊版面。另一方面,一些学术期刊为了盈利,舍弃学术尊严,只要作者肯出钱,就为其发表论文,该有的文章审查和匿名审稿制度形同虚设。
由此可见,学术抄袭是一种综合征,需要分清病症,综合治理。功利主义的指标化倾向,导致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
与此同时,在当前,仅仅依靠自律和高校内部约束,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对已有的近乎泛滥的学术腐败,应用“重典”,既要有道德约束,也要有法律约束。我国还需建立与健全学术执法、学术司法的机制,强化对学术违法的发现和追究力度,将法律约束与弘扬道德并重。
而对发现学术抄袭的困境,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揭发举报,并在权威平台开辟专版、专题节目,向大众公布,同时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实施匿名保护,但举报内容则透明公开。这样一方面遏制学术腐败,惩处不端,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不实举报对当事人的伤害。
唯有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方位建立崇尚诚信的学术氛围,让抄袭者无路可走、无路可退,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还学术研究的清新之风、正气之风、诚信之风。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