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安徽法制报》 报道,“改变或许是痛苦的,但改变意味着我们可以领略新的生命体验。我告诫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将自己清零,人生才能重新开始。”理解安徽律师许晨伟,从读懂这句话开始。说他不寻常,因为他放弃国企高管的高薪,义无反顾自学法律知识参加司法考试,年逾三十转行当律师; 好不容易沉淀起执业经验,小有名气,他又按下了“暂停键”,远赴广西投身公益事业。是待在舒适区,还是挑战“不可能”,这道选择题对他而言,似乎从来不是一道难题。
从“门外汉”
到“全国优秀律师”
许晨伟出生于皖北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母铺垫了他一生的底色。
成年后,他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任职,从一名基层员工踏实做起,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管,主要负责品质管理。由于工作往来,他时常和律师打交道,目睹律师们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排忧解难的神采,不禁心生向往。自此,一颗律师梦的种子埋在了许晨伟的心里。在工作之余,他购买法律书籍开始自学。
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2006年,许晨伟在南京出差间隙,恰逢朋友邀请,在东南大学聆听了一场法律知识讲座。老师精彩的讲解让许晨伟感受到了法学的魅力,开启了他对法律的新认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然后辞职当律师。
在外人看来,这个决定是疯狂并难以理解的。放弃稳定的工作、不菲的收入,转行进入全新的律师行业,怎么看都是一种冒险。好在淳朴的家人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和理解,这让许晨伟平添了放手一搏的勇气。
是年,他已经34岁。坐在备考复习班里,身边的同学都是青春年华,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显得有些另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苦读,许晨伟当年如愿通过了考试,距离律师梦又近了一步。次年,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他进入律所实习,2008年开始正式执业。业内关于新入行的律师,有“三年冷板凳、五年小律师、八年合伙人”的说法。许晨伟没有一门心思“向钱看”,他遵从初心,帮助贫弱群体,代理了大量法律援助案件。
众所周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收取当事人费用,只有少量的补贴,较之于市场价,没有可比性。
但律师为案件所付出的心血,并不比收费案件少。相反,因为法援案件质量考核标准的严苛,对律师的要求也相应较高。然而,恰恰是许晨伟的一反常态,让他打破了“魔咒”。
2009年,许晨伟担任未成年人吴某的法援律师。吴某因涉嫌盗窃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会见过程中,许晨伟发现吴某的放浪不羁与原生家庭有着直接关系。他的父亲以开三轮车为业,但经常酗酒闹事,其母亲不愿忍受,在吴某出生几个月就离家出走。父亲对吴某疏于管教,父子之间关系疏离,竟许久没有联系。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许晨伟对吴某的身世心怀悲悯。为了帮助吴某,许晨伟发动朋友寻找吴某父亲。经过一个礼拜的努力,终于在开庭的前一天夜里,找到了吴父,并帮助吴父筹钱为吴某缴纳罚金,最终吴某被法院判处缓刑在社区服刑。
后来,许律师还自发帮吴某联系了一家理发店,让其当学徒能够自食其力,避免再走老路。吴某对许晨伟感激涕零,许晨伟只说:“你好好的,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许晨伟执业的信念。所以,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 他深入一线,为老、弱、残及行动不便的居民进行普法、提供法律帮助; 这些行动于他都不足为奇。
他用初心当舵、以使命为灯,他不为荣誉、匠心处事,荣誉却不请自来。2011年他被评为“亳州市法律援助优秀律师”,2012年被安徽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律师争先创优优秀党员”,2016年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2011-2014年度全国优秀律师”称号,当年安徽省只有5名律师获此殊荣。
从勤做“加法”
到善做“减法”
荣誉加身后,来找许晨伟代理案件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不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24小时随时接听当事人的电话。不断做“加法”的过程,是充实而有收获的。但在夜深人静整理思路的时刻,没有了白日里的喧嚣,一个内心里的声音清晰而响亮,“你还记得当初选择律师行业的初衷吗?”他何曾忘记,关于律师的社会担当始终铭记在心。于是,他果断给自己正处于上升期的律师执业生涯做“减法”,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2013年7月,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拔,许晨伟成为亳州市第一个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律师。根据司法部安排,他去广西省桂林市灌阳县提供一年的法律服务。
因为地理位置,阳光在这里成了稀缺资源,夏季闷热潮湿、冬季阴冷难耐,墙壁上长期渗着水,洗了衣服得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干。不过,从小的农家生活练就了许晨伟不怕苦的特质,他总能找到苦中作乐的方法。吃不惯当地的饮食,他就自己做饭; 睡不惯潮湿的被褥,他就开着电热毯; 受不了夜晚的孤单,他就用砖头当哑铃锻炼。
克服了种种障碍,许晨伟心无旁骛履行着职责。2013年秋天,灌阳县新街镇的十几户村民来到法援中心,他们情绪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呀,我们这一年的心血可不能就这样没了呀!”“你们放心,只要符合条件,我一定尽力。”不过由于他们人数较多,又操着当地方言,许晨伟反复确认后,总算理解了他们的诉求。村民们养殖的鱼苗眼看着快要上市了,却因为上游一户红薯种植户喷洒的农药,顺着雨水流入下游,造成多数鱼苗死亡,经济损失巨大,但红薯种植户以老天下雨系自然灾害为由拒绝赔偿。
案件能不能妥善解决,关系着十几户村民的生计,这考验着许晨伟的智慧。研究了案情,许晨伟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损失范围继续扩大,并固定下来证据。半个月后,在许晨伟的奔走以及当地司法所的协调下,双方终于达成了赔偿协议。难得的是,在电话回访时,村民养殖户和红薯种植户都对该案的解决感到非常满意。
还有一次是在2013年12月隆冬的一个雨夜,许晨伟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致电人是灌阳县法援中心主任胡乾祖,他喊着许晨伟一道去十多公里以外的山区调解案件。一听案件所涉当事人的名字,许晨伟立马清醒了,他赶紧穿好衣服上路了。原来,之所以那么晚了还要坚持去,是因为受援人之前到法援中心来过好多次,但是因为对方当事人经常不在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援助,这件事也成了许晨伟心中的一个疙瘩。当晚,对方当事人刚从外地回来,机不可失。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走访,许晨伟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为该案后续得以解决固定了证据。
从受援家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五点了。许晨伟稍事休息,第二天又照常按时上班,准备代理意见。最后,案件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灌阳服务的一年时间里,他接待咨询319人次,办理刑事诉讼案件7件,民事案件34件,成功化解社会群体纠纷40起,开展法律援助培训、法律援助大型宣传活动6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500余人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和尊敬。其中,他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刑事法援案件还入选了2013年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评选的精品案例。
从律界翘楚
到当“和事佬”
经历短暂的“出走”,许晨伟挖掘出自己的新潜能。让矛盾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成就感,不亚于为案件当事人成功胜诉。于是,回来之后,他开始恶补调解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致力于当一名律师调解员。
“许律师,我在网上看到你的事迹感人。我在涡阳县高炉镇有一个小纠纷,想请求你代理,我是一名听力残疾人。”今年6月23日,许晨伟的手机微信里收到一条添加申请,对方是江苏人李某。李某与涡阳县高炉镇人马某之间存在合同纠纷,标的几万元。李某想找一个信得过的律师,就在网上搜索涡阳本地律师的信息,看到许晨伟的事迹后,他不由心生敬意。于是,按照网上留下的手机号码添加微信号。
令李某没想到的是,许晨伟不仅及时回复了他,还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建议走调解程序。
6月29日,李某第一次见到许晨伟就是在调解协议的签订现场。在短短6天时间里,许晨伟不仅取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信任,还促成双方消除分歧,达成一致意见。令李某感动的是,“许律师身上一点大律师的架子也没有”。
当天走完调解流程已经是12点半,中午吃个简餐之后,许晨伟没顾上休息,又带着他们直奔县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曾经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如今顺应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安徽省按照司法部部署,自今年开始在亳州、淮南、马鞍山、黄山市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记者在许晨伟所在的皖杰律师事务所采访时,注意到该所的“律师调解室”已经挂牌。许晨伟从一名律界翘楚变身为热心的“和事佬”,他代理民事案件的调解率保持在95%以上,婚姻案件撤诉、调解率在80%以上。
在通往法治梦想的这条路上,许晨伟铆足了劲,蓄势待发。 (周莹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