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是来自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徐家汇街道的康康,已经戒断康复三年多,目前在一家社会组织工作。”这是康康参加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海星同伴禁毒巡讲”活动时的自我介绍。
康康,外形俊朗,身形偏瘦,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若不是自己主动谈及吸毒经历,恐怕没有人会把他与毒品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而如今,作为一名准同伴辅导员以及上海馨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康康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吸毒到蜕变的心路历程。
二十出头 干劲十足
出生在上海的康康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不缺父母爱护,吃穿无忧。学历虽然不高,但专业技术性很强,毕业后就从事了对口的工作。在康康记忆中,第一份工作很稳定,但对一个精力用不完的年轻人来说,那份工作太无聊了。于是,康康利用空余时间在酒吧兼职。头脑灵活、态度不错,康康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服务员慢慢被提拔到副店长。兼职不能再“打酱油”,而正职又不能耽误,康康会如何选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康康两份工作都要放弃。“身体吃不消了。”康康这样解释,但其实他希望再出去看看,是不是有能让自己更充实、更能锻炼自己的工作。
康康打工酒吧的老板给了他机会,介绍他从事汽车销售方面的工作。虽然没有一点相关的知识、经验、人脉,但这种未知的挑战让康康热血沸腾。
从普通销售、业务员到公司全国市场总监,康康回忆起来也依旧充满成就感,“我后来主要做汽车改装方面的业务,有七八年吧,全国各地改装店铺的老板我几乎都认识。”
在工作上的成就给了康康极大的自信,有资源又有人脉,康康冒出了创业的想法,2014年,和朋友一拍即合的他开始创业。
原以为生活会更精彩,不料,一切因为一个“试试看”的念头遭遇滑铁卢。
难以自拔 主动自首
“我第一次接触冰毒是2014年8月的一天。”康康记得很清楚。
“每每和朋友谈论起那段不堪的吸毒岁月,都会被问及涉毒的缘由,现在回想起来,不外乎是好奇心驱使、交友不慎、无聊空虚、追求刺激等原因,但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和动机,接触毒品的主观原因还是在于自身。”这是康康在演讲稿中对吸毒原因的分析,面对记者,康康坦言,在酒吧打工或是从事销售工作那些年,也见过朋友吸毒,但那时自己完全没有要碰毒品的想法,“不管是不是朋友唆使,最终还是因为自己轻视毒品的危害,轻信自己的自控力,没有考虑后果。”
以为自己玩一次两次不会上瘾的康康实际上一发不可收拾,频繁“溜冰”。每次吸毒后,康康都觉得非常亢奋,但吸毒后做了什么,康康有时并不清楚,他会“断片”,“有一次我打开抽屉,发现自己写了很多很多工作设想和计划,应该是吸毒后写的,但我完全不记得了。”
吸毒的事很快被家人发现了。康康有一位恋爱多年的女友,康康吸毒后的异常反应,被女友敏锐地捕捉到。在女友的质问下,康康承认了。自那以后,康康过起了被女友和母亲“监视”的日子。那时毒品的折磨也已经让康康无心创业,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2014年11月,康康向警方自首。“我说自首的时候警察都有点意外,后来听说我吸毒,还沉默了一会。”
社区戒毒3年,康康开始了自己的戒毒道路。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情场失意 面临抉择
“戒毒的时候要是遇到以前毒友圈的人,真的很容易复吸。”康康坦承,他也曾有过意志不坚定的时候。但2015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彻底改变——女友与他分手了。分手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指责谩骂、没有苦心挽留,只是在一夜之间,康康醒来,发现家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出门上班时,遇到邻居,对方无心的一句“好像看到你老婆拖着箱子走了,出去旅游啊?”康康身心俱震。原来,家里少了的是女友的气息。
康康继续着去上班的脚步,但那时的他已经恍惚,“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康康说,“是我不好,因为我吸毒让她身心受伤,她对我们的未来、甚至是孩子都不敢多想,她的选择,我能理解……”
女友的离开让康康醒了,他猛然发现自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选择毒品,还是戒毒后再把女友追回来?毫不犹豫地,他选择了后者。
“女友现在是前女友了,她已经结婚生子,但我们偶尔还会联系,朋友间的互相关心还有,我衷心祝福她。”康康情场失意,但戒毒的脚步没有停。
女友离开没多久,康康就认识了自强徐汇工作站的社工宋晓燕。“宋老师第一次给我打电话,给我感觉很强势。”康康说着笑了起来,“跟我以前对社工的印象不一样,我骨子里也是挺好胜的,就想着要‘挑战’ 看看。”
康康所说的“挑战”不是给宋晓燕出难题,而是想用行动证明自己戒毒的决心。不过,当见到宋晓燕后,康康还是感受到了温暖,宋晓燕灿烂的笑容和专业的态度让康康第一时间就决定要好好配合。
除了尿检等既定工作,定期谈心、分享喜怒哀乐,像家人一样关心自己,这些是康康从宋晓燕那得到的感动。包括康康的母亲,宋晓燕也添加了联系方式,经常会主动告知关于康康的戒毒情况,让她安心。
“有时候我觉得社工就像游泳救生员一样,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我们从沉溺的边缘拉回来。”康康的语气中充满感激。
而在近一年的工作中,宋晓燕对康康的康复情况也很乐观,宋晓燕觉得,社工的工作除了引导与陪伴,还需要尽自己所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资源,包括给与促进服务对象康复的渠道。于是,2016年6月,宋晓燕推荐康康参加了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的同伴教育活动。
三年期满 一个“小目标”
一开始,康康以为那只是社工开展的心理讲座类活动。后来,逐渐被活动内容吸引的他才知道,那个在台上分享经历的人曾经也是一名吸毒者,而身边一同参与活动的人都是“同伴”。
“在活动过程中我感受到,有过一段不堪的经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无法振作和自拔,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里,我得到了理解、包容与勉励。”康康举了个例子,就像有些病人或许不愿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别人,因为他们觉得他人无法感同身受,但和病友在一起,他们则愿意一起探讨经验。
从每月参加1—2次同伴活动,到成为海星同伴巡讲团的成员,再到参与同伴活动“有枫的日子”工作组成员。康康成长的速度很快,因为在同伴身边,他感受到了力量,也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用经历感染经历,用生命影响生命。”康康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作为海星同伴巡讲团的成员,康康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的场面。
“那是一个冬天,我第一次当众讲述自己吸毒戒毒的心路历程。虽然以前也在企业面向不少员工做培训,可讲述自己的经历,那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康康说自己上台前紧张地直冒冷汗。
“上台后,我就照着稿子念,声音是真正的 ‘抖音’,念到一半还想跳过一些内容。”康康说,但想想其他同伴演讲时的表现,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次经历后,康康更佩服“前辈们”,也明白只有诚实面对自己的过去,才可能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踏出了第一步的康康有了越来越多的突破,包括当着妈妈的面演讲。
“那天我和妈妈要去同一个地方,我是去参加巡讲,她是去办事,我就尝试着问她要不要去听?”康康记得,妈妈爽气地就答应了。难道不怕丢面子吗?康康也有顾虑。“那么多年了,没事的。”妈妈的态度让康康欣慰。
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康康看到了妈妈,想到自己吸毒后,妈妈为自己做的种种,康康演讲中几度哽咽,但他忍住了,决定以最好的状态表现。
“演讲结束回家路上我问我妈表现怎么样?她说,声音还可以,就是能脱稿就更好了。”妈妈的肯定和坦然让康康感激,也让他多了迎接各项考验的勇气和信心。
社区戒毒三年期满,康康“自由”了。但康康和许多同伴一样,也面临过“再社会化”困难的问题。好在康康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宋晓燕的建议下开始学习,目前在一家社会组织工作的他也决定继续与同伴们站在一起,彼此守望相助,同时向更多人宣传毒品的危害,为禁毒出一份力。
康康暂时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用心陪伴每一位同伴,助力他们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做一名枫树林守望者。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