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李海荣
“我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想方设法赚钱,有什么错?被抓了,是我倒霉。”
“我没有脸见家人了,就这样在监狱呆一辈子吧……”
“如果我能够好好服刑,甚至努力一下,为家人寄一点钱,是不是也算是尽责?”
“我要用自己的学习成果告诉孩子好好念书,告诉孩子什么是浪子回头……”
以上这些,都是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人员陈俊(化名)与监狱民警交流时的想法。2007年,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陈俊曾经把犯罪原因归为“为了家人”,然而,当他得知家人因他的犯罪境遇更加不堪后,怀疑、愧疚、无奈,百般滋味上心头。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担当的儿子、丈夫、父亲?陈俊在监狱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悟得答案……
“只要能赚钱,吃官司也值得?”
陈俊出身于贵州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因为家中经济条件差,无力继续供陈俊上学读书,陈俊自己也没有强烈的求学欲望,长大后就一直待在老家种地。到了成家的年纪,陈俊依着老家的习惯早早结婚,而结婚用的钱都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
本以为结婚后,陈俊应该彻底长大,撑起一个家,但是他依旧好吃懒做,整天无所事事,还沉迷赌博。家中的经济情况愈发不堪,妻子见陈俊是“烂泥扶不上墙”,索性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
这次家庭突变给陈俊带来了触动,他知道再这样混日子下去只会一无所有,他想改变自己。不久,在父母和亲戚的帮助下,陈俊又成家了。再婚后的陈俊有了一儿二女,随着孩子的出生,经济上的拮据更加明显。陈俊整天琢磨着有什么好的门路能多赚点钱。可苦于自己没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陈俊只有干着急的份。
眼见着大女儿就要上学读书了,孩子的学杂费让陈俊心急如焚。他不愿意让无钱读书的状况在孩子身上重演。
正当陈俊为钱的问题烦恼时,他发现村里一些人正忙着盖新房子、购置高档的家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和自己差不多,是怎么赚到钱的?
四处打听之下,陈俊终于知道,他们是靠贩毒“发家致富”的。这些家伙还拉陈俊入伙。陈俊刚开始有些害怕,他知道这是犯法的。可一想到能赚到钱、盖新房,能让父母、妻子、孩子吃好住好穿好,陈俊决定铤而走险。
用陈俊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有种迫不及待的冲动。就算自己真的因此吃官司了,只要能搞到钱,也算是对得起家人,对父母也有个交待了!”
果不其然,陈俊在参与毒品犯罪后没多久就落入了法网,被判处无期徒刑。他不但没有挣到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反而因为这次错误的选择,害了自己,把整个家庭拖入了苦不堪言的困境中。
“我原以为找到了一条发财的门路,可以让父母、妻子生活得好一些,我以为我这么做就是仁、孝、义,但是一切都毁了……”陈俊除了悔恨,还一度丧失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这辈子就这样,没脸面见家人”
入狱后,陈俊总觉得自己命苦、运气差,做什么都不顺,如今还连累到了家人,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孩子。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到此为止了,自己作为男人的担当也随之烟消云散了。陈俊在周记中写道:“我走上贩毒这条道路,满脑子想着发财,结果却毁了家庭,我不配做儿子、丈夫、父亲,没有资格担起‘爸爸’这个称呼。”陈俊拒绝与人沟通,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还曾多次拒绝家人的探视。
因为缺乏认罪悔罪的正确认识和态度,陈俊在日常改造中“大错没有,小麻烦不断”,经常被监区民警批评教育。但陈俊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已经让家里人失望了,没有颜面再面对他们,就让自己自生自灭吧。对此,民警没有放弃,一次一次教育引导他。
陈俊的转变出现在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在那次监狱教育日的课堂教学中,监区教导员给服刑人员上了一堂“明是非、知荣辱”的大课。课程中,教导员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说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不少服刑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这些自己做过、经历过的事被民警讲述、分析,曾经的“当局者”们渐渐有所触动。
课堂教学之后,民警还结合教学内容在服刑人员当中组织开展了“明是非、知荣辱、促改造”手抄小报评比、“践行八荣,远离八耻”改造故事演讲、“寻找身边的真善美”及“践行十荣十耻,从我改造做起”改造情景展示等辅助教育实践活动。
听着民警的生动讲解,看着身边其他服刑人员的慢慢转变,潜移默化中,陈俊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我应该给家人最好的生活,这是我必须扛起的一份责任,也是应该扛起的一份担当。我原来的想法也没错,但我选错了道路和方法。”陈俊在民警的引导下,终于对犯罪原因进行重新梳理,他也向民警袒露心声。
在陈俊看来,现实是残酷的,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尤其是为了孩子能上学,他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来钱快的门路,没曾想一步错,步步错。因为自己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把遵纪守法看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把违法乱纪追求不义之财作为值得炫耀的事,甚至把它看作是自己有责任心、有男人担当的一种表现。“现在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导致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陈俊叹息。
陈俊曾经认为,只要自己赚到钱,哪怕坐牢也是值得的,但是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陈俊入狱后,家中少了一个壮劳力,经济状况更窘迫。陈俊的大女儿因为家中无力支付学杂费无法继续学业,只能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都是因为我,才造成今天这样的悲剧。我恨我自己!”说起家人的现状,陈俊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之前我总觉得被判刑了,我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了。身为人父不能尽责,身为人子不能尽孝,还要给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添许多压力。想到这些,我就非常苦闷,精神压力巨大。”
但是如今的陈俊听到那么多真实的服刑人员改造故事,他想通了,他不应该只考虑自己,还有家人等着他。困扰陈俊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陈俊对自己的改造和将来有了打算和规划。
“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浪子回头”
“爱家庭,爱自己。就是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的人,而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侵害他人利益。当时我走错了路,现在就应该好好改造,少给家人添痛苦,这才是真担当。”当陈俊懂得什么是“责任”和“担当”后,他的改造表现发生了根本转变。
看到陈俊的转变,有服刑人员问他:“你刑期这么长,这么拼命为的是什么?”
“给家人一个应有的交代。”陈俊说,服刑改造本就是应该的,而且以前自己在外靠贩毒挣钱,那是违法的黑心钱,如今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都是干净的劳动所得。他经常告诫自己在监狱服刑尽可能不向家人要钱,自己还要多省一点钱寄回去,虽说每次只有三五百元,但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每次向家中汇款,心里也会有一丝轻松感,这也是我为家人尽一份责任的方式吧。”陈俊说。
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念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陈俊还用自己的方式激励儿子。他通过电话与儿子做了个约定,保证自己在出狱时能写一手好字。为了这个约定,陈俊利用空余时间苦练书法。
面对他人的异样眼光,陈俊也没有放弃,他说自己要用实际行动和成绩来激励孩子的成长,“我不能为孩子提供锦衣玉食,但我要用自己的学习成果告诉孩子,什么是 ‘知耻而后勇’,什么是 ‘浪子回头’ ……”
随着书画技法的提高,陈俊和孩子间的感情越发深厚了。
孩子写了一封信,对陈俊所做的一切表达了谢意:“爸爸,没想到你的字写得这样好,谁还看得出你是个半文盲呀?犯了法,就要坐牢,要还债,要赎罪。我和妈妈、爷爷、奶奶会等着你回来的。我明白你是在尽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你付出了太多。爸爸,儿子感谢你。”
陈俊用自己积极改造、重塑新生的行动挽回了家人对他的信心,更挽留住了家人对他的信任和爱。而这一份担当和责任,也促使陈俊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