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大健康“假医生”事件近日持续发酵。8月5日晚间,美年大健康发布公告称,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收到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责令整改通知》。业内人士认为,美年大健康“假医生”事件的背后是国内体检市场较大,企业争抢市场份额作出的不当行为。
目前国内体检机构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过度体检。一些民营体检机构利用营销概念营销,鼓动消费者花钱。另外,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不足、医生资格等均是体检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1】
医生否认审核体检者 机构涉嫌违规出报告
7月29日,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前员工在“观点”微信公号上,发表了《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挣一次钱了!》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章迅速刷屏微信朋友圈,公众对美年健康的种种质疑也席卷而来。
该举报人在文章中称,美年健康用离职的医生,违规签发医检报告,用冒牌医生坑客户,用法律漏洞坑员工,对外不择手段赚客户的钱,对内逼员工刷信用卡以取得现金流周转,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员工。
记者从事件中所涉及的“美年富海门诊部”所在辖区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拿到的通告显示,7月31日,天河区卫计局对举报涉及的3位医生陈某、卢某、鲁某进行询问和现场调取体检报告后确认,三人均尚在美年健康执业,执业资质均符合规定,但医生陈某表示,部分患者报告非其本人审核,该机构涉嫌违规出具报告。此外,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还涉嫌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即违规开展放射诊疗服务的行为。
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其与举报人谭翠莲曾是同事,个人觉得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经常在工作大群直曝公司问题。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离职了,听说是因为她在早会上质疑“3650”体检的医疗安全和质量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又隐隐约约得知,在她走了之后,公司并没有如之前承诺的发放她应得的薪酬。“可能是基于对医疗安全的敏感度以及公司对她的各种刁难等多方面因素,她才无奈地写下这篇文章。”
在该名知情人士看来,几个月前,当富海门诊部“磨磨蹭蹭”不想兑现曾承诺给谭翠莲应得的薪酬时,可能没有想到,这数万元薪酬的代价太大了,美年多年打拼下来的体检口碑和资本市场在4天之内蒸发了百亿市值。
【调查2】
重要项目没图像记录 体检身高竟严重缩水
随着美年健康“假医生”事件的爆发,民营体检行业的问题接连浮出水面。
相比于医院长时间的排队、环境简陋等情况,民营体检机构环境舒适,无需排队,并提供空调冷气、茶水、wifi,以及团购优惠等服务,成为公司单位的首选。
然而,实际使用中,却诟病连连。林先生所在的公司近期组织公司员工,在位于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的美年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没料想的是,曾庆幸不用去医院排队的林先生,在体检报告出来后,却相当不满意。他说:“体检报告没有纸质版,只能去下载他们的官方APP查看。并且像胸透、彩超等重要项目竟没有图像记录,只有文字描述,完全是凭他们说了算。”
更夸张的是,公司一名身高175CM的同事,体检结果只有150CM,林先生说:“那么明显的差距都能出错,可见多么不严谨。”
林先生的另一位女性同事,自知身体某方面的隐疾彩超可以百分百检查出来,但结果却显示健康。
而在美年大健康被口诛笔伐的事情中,恰恰也涉及误诊等情况。近年来,民营体检行业高速发展,在补充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浮现。
广州市民刘先生因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患有肾结石。在公司组织到广州市天河北一家民营体检中心体检做B超时,却并没有检查出来。刘先生说:“至此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过民营体检机构进行体检了,还是去公立医院比较放心。”
美年健康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线,引爆了埋藏在日益火爆的民营体检行业中的“定时炸弹”。
【调查3】
利用营销概念作推销 鼓动消费者过度体检
目前医疗投资市场火热,很多资本涌入包括体检在内的大健康产业,但这里面存在的供需矛盾不容忽视。“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民营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很难聘请到医生。大多数医生不愿意从体制内出来,这导致民营医疗、体检机构用人成本较高,这一定程度上给‘顶包’等现象提供了可趁之机。”
另外,相较于具备资格证的医生护士而言,体检机构从业人员门槛较低,一些具备医学常识能够进行讲解的人员可能也会被招进一些机构,这导致整个体检行业存在准入门槛较低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除医生“顶包”现象外,过度体检也是当前国内体检机构中较为普遍的营销手段。一些民营体检机构利用营销概念营销,鼓动消费者花钱。
一位多年从事体检行业的专业人士透露,过度体检普遍存在于体检行业中。“之前接触到一位20岁左右的消费者,在某私立体检机构进行体检后被告知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需要进一步检查头发等项目。”这位专业人士说,他从事体检机构那么长时间,没有听说过“疲劳综合征”这个诊断,他认为这就是属于过度诱导消费者进行体检消费,是属于违反诊疗常规的行为。
在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看来,体检行业商业化过度是导致“假医生”等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成套的筛查获取一定的利益,这是市场行为。
专家认为,体检就像卖产品,分项目收钱。从商家赚钱的角度来讲,商家希望用户检查的项目更多,这也是一些机构存在营销顾问进行推销,以健康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引导用户消费的原因。
【调查4】
从业人员的门槛放低 利润压力致必然恶果
民营体检行业良莠不齐的问题凸显,与行业迅速发展导致行业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少等不无关系。而美年健康近期所陷入的危机,其发端也都是来自人才短缺这个软肋。
近年来,并购、扩张成为了民营医疗体检行业的主要战略。公司的快速扩张,又势必导致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剧增。
以美年健康为例,该公司2017年实现企业合并24家、取得控制权20家。今年2月又收购了19家公司门店;3月以3.58亿元收购亳州公司等14家公司股权。业内人士认为,美年健康的“假医生”事件的最终原因更多是业务高速扩张,导致医疗人员资质水平被公众质疑。
实际上,在2016年并购了慈铭健康后,美年健康稳坐民营体检行业龙头位置。然而,公司规模迅速扩大背后的人员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性等隐形问题,也成为了其潜在的忧患。
据2017年年报数据,美年健康在2015年有1.39万名员工,两年后就翻倍增至近3万名。与此同时,该公司2016-2017年的雇佣资金投入为7.96亿、10.74亿,然而人均年雇佣金额却从8.02万元降至6.23万。其中,该公司在职员工中28.3%的员工教育水平为中专及以下,大专及以上的占到71.7%。
可以发现,该公司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然而年人均薪酬却在明显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该公司从业人员的门槛正在放低。
【声音】
准入门槛滞后于发展 体检行业标准待完善
体检行业乱象的背后是我国体检行业标准的缺失。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显示,我国2016年健康体检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2000亿元左右。
市场不断扩大加上消费者体检意识不断提升,让国内体检行业发展较为快速,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体检行业的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资料显示,现行的 《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 于2009年出台,其中有关体检机构准入门槛等规定落后于当前健康体检行业的发展趋势。
此外,监管部门一直没有出台配套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与实施细则、流程等管理规范制度,使得健康体检项目基本由各个体检机构确定。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公布 《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指出,健康体检中心应建立健康体检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至少包括健康体检操作查对制度、健康体检科室间会诊制度、健康体检报告管理制度、健康体检高危异常检查结果登记追访制度、健康体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流程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并有记录。
专家表示,要促进体检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应当不定期对体检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参考药监部门对药企的飞行检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在体检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也要积极进行投诉举报,揭露一些违法行为。最关键的因素在医疗机构或者体检中心本身,相关体检机构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品牌意识。
(本文综合自 《北京商报》、时代财经、 《国际金融报》 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