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一边是父母殷切期盼,一边则是因为战争满目疮痍的国家,这时的你是会选择当兵,还是继续念书?”这道曾让电影 《无问西东》 主人公沈光耀纠结的问题,如今也放在了一群中学生面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是非对错,想怎么选择,为何这样决定,孩子们的答案完全发自内心……
今年是淞沪会战81周年。日前记者走进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那里正上演浸入式教育戏剧 《四行仓库保卫战》。据介绍,该馆是国内首个采用浸入式戏剧模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纪念馆。
“抗战+遗址”历史应被铭记
四行仓库,在苏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层的钢筋混凝土大厦,它曾一度是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它原为4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1937年8月13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激战3个多月,伤亡巨大。10月26日,为掩护大部队西撤,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谢晋元中校率领“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4昼夜,以阵亡9人、伤20多人的代价,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及其他部队向西撤退。这次保卫战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昼夜,但这场保卫战因为特别的激励作用而显得重要,至今仍被铭记,而四行仓库那面布满弹孔的墙,仿佛还在诉说当年的鏖战场面。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引用父亲当年形容二战老兵们心境的话说:“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而如今,老兵在慢慢凋零,他们随着岁月的流逝,陆续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那些历史却不应被遗忘,不应模糊凋零。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作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开馆。该纪念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也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三年来,纪念馆迎来参观人员约98万人次。
“四行仓库是一个很好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民众和青少年可以在这里重温当年历史,记住革命先烈的贡献,为民族振兴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先生曾这样说。
可是,如何让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在学习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当年抗战军民的决心、勇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一直在探索。
“浸入+教育”创新参观方式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幼炯介绍,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就与多所学校达成共建关系,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校外实践场所。每年都会配合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到纪念馆参观学习。
但是,纪念馆方面发现,单纯的参观形式对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孩子们来说相对单一,孩子们走马观花、过目即忘,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纪念馆经过与相关学校老师思想碰撞、发掘身边特色优势,产生了新的创意。
2016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决定把浸入式戏剧引入到纪念馆内,并与专业戏剧团队九方塾戏剧机构合作,经过约半年时间创作、打磨,浸入式教育戏剧《四行仓库保卫战》 成型。
何为浸入式戏剧?这种戏剧方式最早起源自英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它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方式,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者,同时还是表演的参与者,增加临场感。演员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也跟着演员走动,有时还可以获得与演员互动的机会。根据不同的观剧角度,剧情会呈现不同的效果。近年来大热的戏剧《无人入眠》(《Sleep no more》)就运用了这种方式。
《四行仓库保卫战》 正是把浸入式戏剧和教育戏剧相结合。
日前,记者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和约30对父母子女一起体验了一把《四行仓库保卫战》。
在现场,记者看到,参与者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为四组,并根据相关线索来到相应场景“观看”戏剧。与其说是观看,不如说这些孩子们直接“参与”了这些特殊的历史时刻,成为这些场景中的亲历者。
在“人生抉择”“遗书铭志”“孤军奋战”“母亲之盼”四大场景中,参观者和表演者共进退,同探讨。在馆内实物、雕塑的氛围营造中,参与者仿佛身临其境,那些历史人物在演员专业的表现下,也好像“活”了。
“你们从上海来?有没有见过我的儿子顺子?能不能帮我把这把平安锁带给他?”
“我不识字,小同志你能帮我写封信给我爹娘吗?”
“你们来自未来?我会在战争中死去?那我的牺牲是不是也算为和平做了贡献?”
“不能上战场的战士算什么战士?我们到底要守到什么时候?”
在这些场景中,有家长因为母子之间的感情默默拭泪,有孩子跟着将领大喊“中国不会亡”,有学生主动接下纸笔帮“士兵”写家书,有孩子劝彼时尚未入伍的“敢死队员”陈树生不要去当兵……
“战争来临,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需要孩子去当兵,我会支持他的选择。”活动结束后,一位母亲感慨。
“爸妈,我想你们了,我想回家,但是日军还在攻打四行仓库,我可能回不去了。我爱你们。”这是一位学生以战士身份给父母写的“遗书”。
“亲子+校园”一个都不能少
《四行仓库保卫战》 导演符朵朵介绍,浸入式教育剧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孩子们与演员互动,融入戏剧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岁月,而纪念馆中的雕塑、摆设,甚至声响效果等,本身就有增强戏剧感染力的环境优势。
经过与纪念馆方面的多番讨论,该剧最终选取了与四行仓库保卫战有关的人物事迹,组成4个片段“人生抉择”“遗书铭志”“孤军奋战”“母亲之盼”。团队花大量时间在剧本创作上,确保故事的真实、严谨,同时也要让剧情有张力。
“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一开始可能觉得是带着‘任务’ 来的,但在参与戏剧的过程中,慢慢就会融入情境之中,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给出的理解和反应都会不同。”符朵朵说,“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我们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抗战精神、民族大义,思考家庭、和平、理想、坚守的意义。”
馆长马幼炯告诉记者,《四行仓库保卫战》 的主要观众是初中生,不仅因为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这一段历史,更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希望通过这样柔软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普通士兵的选择和想法。
“把抗战精神、民族革命精神的种子埋在他们心中。”马幼炯说。
作为驻场演出,《四行仓库保卫战》 自2016年以来已经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演30余场,在不断打磨改进该剧体验感受的同时,纪念馆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参与感受这出处浸入式教育剧的魅力。
因此,除了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还结合相关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开放亲子体验活动,有年龄在12—17岁孩子的家庭都有机会免费参与观看该剧。
同时,《四行仓库保卫战》 还推出了“校园版”,将故事场景“搬”到学校,由专业演员演绎四个场景的故事。马幼炯表示,虽然“校园版”缺乏纪念馆的实物实景氛围,但参与观看的师生人数更多,沉浸戏剧中的学生也能获得不同感受。
目前,纪念馆与戏剧团队还有计划制定“学生版”,让学生演出剧中人物,发挥同辈间互相影响的力量。
“形式只是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国家的历史,城市的历史,从英雄的故事中感受正能量,传承这种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马幼炯说。
《四行仓库保卫战》场景简介
《人生抉择》聚焦保卫战中一位重要的“小人物”:陆军第88师的副班长——陈树生。剧场带领学生们回到陈树生参军前18岁的那一年。是选择捐躯赴国难?还是选择照顾家中父母?“陈树生”和同学们交流困惑,同时也将问题抛出——换做他们,是当兵还是不当兵?
《遗书铭志》 再现了1937年11月28号谢晋元将军于四行仓库内召集士兵,下达了死守四行仓库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并郑重要求各连官兵趁作战间隙给家人写一封简短的遗书。在这一场景中,学生观众化身为“八百壮士”的一份子,响应号召写“遗书”。
《孤军奋战》 将镜头对准著名的“孤军营”事件。四行仓库一战后,谢晋元团长奉命带领部队撤入公共租界,被当局缴了械,羁押在“孤军营”内。谢晋元率部坚持习文练武,御敌之志从不松懈。学生体验“孤军”的角色,感受孤军营内的氛围和物质匮乏的艰苦环境。
《母亲之盼》 讲述一位母亲痴痴等待前线战场儿子回家的动人故事。当母亲走向学生观众,恳求他们回上海后把当年遗忘的平安锁交给自己儿子时,很多同学湿润了眼眶。表演者细腻的表现和这样互动式的体验让参与者不由念及自己的家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