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凤军
常杰雅小时候参加过好几次夏令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95年,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她入选了《中国少年报》 组织的“小小收藏家”夏令营。常杰雅一次夏令营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意外收获,让她结识了人民大学老师的子女,后她有幸成了为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2018年8月18日 《中国新闻周刊》)
学生夏令营正在改变全国很多城市的家庭,尤其是如新闻中所讲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中产阶级,都努力通过教育机构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让孩子长见识,或者是让孩子有镀金的机会,夏令营如火如荼的开展,成就了新的校园市场经济,让某些教育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的夏令营还有过去那样的意义吗?过去的夏令营,还是让人很神往的,老师带领着一群孩子们走在田野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或者是开展某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和技能上的教育。
而今天的夏令营,大多都是到国外去游学,看似是为了学习长见识,让学生家长大把大把地掏钱,事实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又有多少呢?或许有很多学生家长花了几万出去学习一次,就当是让孩子参加了一次国外旅游,说孩子学习什么新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夏令营是打着“孩子学习探险的技能,增加孩子的抗压能力”的旗号进行的,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机构主要是为了赢利,其管理水平未必能够上得去,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难以保证。
夏令营成了当今时代最圈钱的一种生意,特别是教育机构和旅游机构,通过联合协作的方式,可谓是能够赚得金山银山。教育越来越市场化、赢利化,而学生家长觉得,人家孩子参加什么,自己孩子就要参加什么,总以为自己不做了,孩子就会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了。
一个“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的观念让学生家长思维变迟钝了,行为也不理智了,为了自己家的孩子学习能够好,投入多少也在所不惜。学生家长的疯狂投入刺激了夏令营野蛮生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不重视,就可能会给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新闻中介绍了外国的夏令营做法,相关的教育机构的老师要经过培训,要懂得很多知识,包括方方面面的,如外语,如历史,如医学急救知识等等。即使是参加活动的学生,也不是盲从地参加,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参加的。而国内很多机构是不讲这些的,他们更注重于经济利益,而简化了很多应该有的程序。
对于中国教育所存在的夏令营怪象,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就是要做好教育工作,最好与赢利性行为相分离,如果这一社会问题不重视,任其发展,那中国式的夏令营还有什么内涵可讲呢?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