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路
老胡何许人也,是一个从市区退休到乡下定居的热心人、也是位调解人。
因我在乡镇分管政法,彼此得以相识。今年3月下旬,他创办的“胡文龙调解工作室”拿到了调处类民非执照。此类社会组织,区里不多,只有二三家,在东平镇是首家。其实,在这之前,老胡已在当地运作3年多了。
那天,我专门去他那儿,结果没碰到。我对居委会干部小倪说,明日帮我联系一下,我再来。没几日,我去的时候,老胡已把他的同事都叫齐了,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像开会一样。
他见我后,忙抱歉地说:“那天你来,家里正好有点事。”“没关系。”我说。落座后,他向我介绍起自己一些经历,还特地拿出一大摞岗位、先进之类的证书。之前,我也听他说过,但证书是第一次见。他同事小高说:“这只是一部分。”我们一起交流了约一个多小时。老胡兴致极高,说着说着,他额头上已冒出汗来。我想:这既是夏日闷热之缘故,又是他滔滔不绝之因由。
今年六十有七的老胡,思维活跃,专业能力强。在职时,为沪上某国企信访、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成绩斐然,颇受领导上的器重。
前些年退休后,静谧而绿色的崇明生态岛吸引了他。在与妻子商量后,他们欣然来此定居。老胡说,崇明环境美、空气好,走到哪,满目葱茏。在这生活安逸,适合养老。可一段时间后,他便没有了清闲。
原来,住久了,他渐渐发现社区里一些矛盾、纠纷也不少,牵扯居委干部们不少精力。“要不,我来义务做调解工作。”老胡把自己想法和盘托出。
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挂牌,居委会还特地在原车棚腾出一间房,作为他们办公室。老胡带着几个居民骨干开始“坐堂问诊”。
有一次,两位居民因借贷到期资金未归发生纠纷。老胡接待后,查看相关凭证,认为合法借贷关系当受法律保护。获得实情后,在一方不愿参与调解基础上,他和同事受原告委托,写文书到法院寻求支持,最终使原告款项得以追回。
有位老人因长年患病,性格变得古怪,脾气又暴躁,其家属也承受不了。他们不厌其烦地做老人及家属工作、上门看望,通过亲情、感情和法理方面的疏导,使双方谅解,家庭生活也由此和睦起来。
有年春节,罕见冰冻灾害天气来袭,一些居民家中水管爆裂,楼上的水渗漏到楼下,弄得人家一塌糊涂,邻里之间发生矛盾。镇政府、社区和物业公司,一方面动用消防车解决生活用水,一方面组织力量抢修水管,忙得不可开交。为避免“雪上加霜”,胡文龙和同事们主动出击,对产生矛盾的邻里,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做好善后事宜,使多起赔偿纠纷获得调解。
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五违四必”整治中,老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协助居委干部深入现场,到有想法、有矛盾的居民家中做工作。镇上其他社区干部、居民或一些企业员工有求于他,老胡都有问必答。他还和同事在家门口举办多期“法治讲堂”,将法律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三年半下来,把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编印成小册子,为全镇社区调解组织提供样本。那天,老胡把小册子送到我办公室,我仔细翻阅。都是身边些典型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几年来调解案做的还不少!”我边看边说。“这里仅是些近期案例,还有些案子来不及整理。”老胡解释道。
最近,老胡被市司法局评为“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每次见到老胡,都感觉到他有一股内在的激情。他家中还有一个身体抱恙的妻子,本该多花点时间照顾,可他忙于这调解。我心想:没有心中的一份执念,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更何况对于一个异乡人、退休人来说。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