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数据网、科技手段、建立模型……如果不是对方身上的警察制服,记者会以为在采访的是一位 IT 工程师,而这些专业感十足的词确是从一位刑警口中说出。他就是刑事侦查总队七支队支队长贲海峰。
今年36岁的贲海峰年纪不大,荣立过个人二等功、三等功,获得过总队个人嘉奖。采访时,他讲述数据融合应用的样子就像是一位掌握了“武林绝学”的资深高手。而善于研判和整合运用各类资源的贲海峰,也的确在推动智慧刑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位“研值”担当。
带着“数据思维”找线索
“刑侦工作是一种传承,不只是精神,还有办案方法,我们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这是贲海峰在采访中强调的一句话。
2004年就参加公安工作的贲海峰懂得传统刑侦的侦查方式,也对互联网时代刑警面临的新课题有着敏锐的嗅觉。在他看来,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案件逐步向类型新型化、手段智能化发展。作为刑警,一定要有较强的收集数据意识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
贲海峰告诉记者,今年有好几起积案被破,其实并非以前的警察能力不行,而是现在的科技水平提高了,数据更完善,能更好地为案件侦破提供帮助。而他现在带领的就是一支懂技术、会研判、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队伍,每个人都具备“研值”,且擅长运用“数据思维”寻找案件线索。
“数据思维”是贲海峰频繁提到的词,那么什么是“数据思维”?贲海峰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警方接报一起入室盗窃案,屋主的损失达100多万元。但问题是,屋主并不经常居住在这处房屋,最多也就每月回去看一次。也就是说无法确定行窃时间。若要完全通过视频技术手段寻找嫌疑人,工作量无法想象。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一个细节,案发现场冰箱中的冰都已化成了水,这会不会是因为冰箱没电造成的?是不是嫌疑人故意断电?”贲海峰回忆,有了这样的怀疑后,他们立刻与相关单位联系,调取有关数据,并由此确定盗窃发生的时间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迅速锁定了嫌疑人。
“从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发现线索,这是刑警的基础看家本领,但若能辅以数据思维,那显然可以更好地提高效能。”贲海峰觉得,随着信息化、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完全可以用科技解决人脑无法破解的问题。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是法国法医学家、犯罪学家埃德蒙·罗卡总结的经验,也是刑事案件中现场勘查人员的宗旨。让人意外的是,贲海峰也“信奉”这句话,只不过他看中的“痕迹”是数据。
“通过对‘痕迹’ 的研判,可以设计‘捷径’,少走弯路,争取以最快速度锁定嫌疑人,为破案提质增速。”贲海峰表示,“有时跟着‘痕迹’ 还可能有意外收获。”
同样是一起入室盗窃案,根据嫌疑人留下的“痕迹”,贲海峰和同事们分析出他有乘坐网约车出行的习惯。跟着这条线索,警方抓获了嫌疑人。本来案件可能就到此结束了,但是贲海峰觉得事情还没完,他的“数据思维”提醒他应该继续研判和串并。
于是,贲海峰和队员们一同对嫌疑人的出行“痕迹”进行分析,发现有规律可循。嫌疑人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点,从同一地出发,目的地虽是不同的地方,但都是高档小区。贲海峰他们筛选可疑点,串并出十几起盗窃案。
“但我们只是怀疑,还要用数据说话。”贲海峰告诉记者,嫌疑人一看就是老手,根本不会主动交代过去偷盗的行为,所以只有掌握实物证据,他才无从抵赖。
哪里去找证据印证自己的怀疑呢?贲海峰不但将目光放到了嫌疑人的销赃途径上,还从他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处处搜集“数据”。最终,不但找到了这十几起盗窃案与嫌疑人有关的证据,还像滚雪球一样挖出了一个以入室盗窃、销赃为利益链条的犯罪团伙。
一次次的实战经验让贲海峰更加相信,把社会数据与公安数据融合,应用服务于刑侦工作,不但有利于案件侦破,也有益于及时管控、预估判断,甚至可以为基层单位提供研判指导与支持,这将是必然趋势。
而每起案件后,贲海峰也会与队员们通过研判分析,建立破案“模型”,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数据”。
以万变不离其宗的态度不断探索、实验,将科技、数据与刑侦工作相融合,转型、升级侦查方式。这是贲海峰的宏大心愿,也是他认为自己应承担的使命。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