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黑洞》 《绝对控制》 《公安局长》 《征服》 ……这几部刑侦题材电视剧一度热播,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的刑警形象,其中不乏始终战斗在刑侦工作一线,沉着冷静、严厉高要求的队长。
当看到刑侦总队三支队支队长张琛时,记者不禁感叹,艺术果然来源生活。张琛没有高大的身材,却有着令人无法忽视的气场。这或许与他24年的“刑警803”生涯有关。
代表上海刑侦战斗力
张琛可以说是刑侦总队三支队的“元老级”人物了。1974年出生的张琛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少时受到警匪片的影响,在心中埋下了“刑警梦”的种子。1994年,刚满20岁的张琛一走出校园,就踏入了中山北一路803号。
“当时我们支队还不叫这个名字,侦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张琛介绍。
张琛告诉记者,由于案件的复杂性,他们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个组织架构精密的犯罪团伙,相较于其他案件无论是人身危险还是执法风险都更高一些,因此对队员的要求也更高。张琛在言语中忍不住流露对队员的自豪:“我们的队员必须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灵活的头脑,还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当然还要有奉献精神。”由于侦办案件的特殊性和影响力,张琛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上海刑侦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做到最好。
近年来,在张琛的带领下,三支队办理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件,形成许多可复制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同时,逐步形成打击“套路贷”的上海模式。
“摸着石头”破“套路”
“‘套路贷’ 这个名字其实是你们媒体取出来的。”张琛半开玩笑地解释,“这类案件一般涉及的人多,都是经过‘组织’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出动了。”就算是调侃,张琛也是一脸认真的样子。
“套路贷”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案件类型,张琛记得办理的第一起该类型案件是2016年。3名被害人中的“套路”各不相同,有的是还清欠款后,嫌疑人没有销毁欠条,之后“拿鸡毛当令箭”不断讨债; 有的是借款时说好期限1个月,结果2周就被催还钱,迫于对方压力,被害人只得接受对方推荐,向另一家公司借款,陷入“死循环”;还有被害人按约定每月还款,可是才还了一个月,就收到法院传票,被指欠款70万元逾期不还。
由于案件类型较新,且案情比较复杂,张琛和队员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梳理被害人与嫌疑人之间几年来的账目往来,排摸涉案人员与相关公司间的关联。面对有所准备的嫌疑人,张琛他们还要解开一环扣一环的套路,还原真相。
张琛分析,“套路贷”基本是通过五个步骤让受害人陷入圈套中,先是营造民间借贷假象,吸引被害人借款,接着故意制造银行走账流水,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然后单方肆意认定违约,找理由要求被害人还款,还恶意垒高借贷金额,让被害人无力偿还。最后,软硬兼施,恶意讨债。
“其实犯罪团伙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被害人还钱,而是瞄准了他们的房产,就是想通过连环套路套走房子。”张琛告诉记者。
而在上述案件中,张琛和队员们最终以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并非一般的民间借贷,相关嫌疑人最后都被绳之以法。案件侦破后,张琛和队员们马上总结经验,并与各分局作交流,希望遇到类似案件能够有的放矢。而经过这几年的实战经验,对于打击“套路贷”,张琛他们已经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模式。
“战斗”还在继续
张琛在采访中有一句“口头禅”:“有一个案子你还记得伐?”记者惭愧地表示,不要说“记得”,其实根本“不知道”。张琛和他的队员们做了太多“不能说”的工作。
由于工作要求,张琛对具体案件的细节并未透露太多,但从中依然可以听出危险和不易。关于其中的风险,这位一直坚守在一线,经手多起重大案件的队长觉得,这是身为警察必然要承担的。
二十多年的刑警生涯潜移默化间让张琛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时刻牢记保密义务,习惯性地观察初识的人……
那么多年从事相似的工作,有没有累了、倦了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张琛的回答是:“我喜欢干这行,当刑警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只要保持热情,就能够一直做下去。”
为上海这座城市“干干净净”的形象,为百姓的安全生活,为上海刑侦的荣誉,张琛的战斗还在继续。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