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近日,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一位上海老人赫然在列,他就是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从单打独斗做慈善,到现在带着一支200余人的队伍,成立阳光慈善基金会,在行善的路上,杨德广和他的慈善团队经历了一个从“无证”行善到“有证”行更多善的过程,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与扶持。
据悉,为了帮助“真慈善人”在慈善这条路上走得更踏实,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努力,除了为各慈善公益组织提供的经济帮助之外,从2005年的中华慈善奖设立,到2016年我国第一部 《慈善法》 出台,再到今年9月1日施行的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上海市政府在逐步规范慈善领域的同时,也一直在致力于为真正做慈善的人提供一个法治保护罩。
他人误解
慈善人最大的“磨难”
2004年到现在,每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天和当年植树节,杨德广都要向上海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爱心基金”、绿化科捐款;2010年,杨德广将多年积累的书稿费、讲课费100万元,加上卖掉的一套住房所得,筹集300万元设立“杨德广帮困奖学金”;70多岁的杨德广连续4年跋山涉水去全国各地,为资助学生亲自送上善款,前后共有3000多名贫困生受益……
记者发现,在杨德广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平民校长”、“绿化校长”、“卖房裸捐300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校长,对于贫穷有着更深的认识,对于帮助贫穷学生成才,更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热忱。
“那时候去杨老师家,我发现有一本年岁颇久的记账本,翻看后发现,里面记载着老师的每一笔支出,从买菜钱到讲课费的进出账,无一遗漏。”一名受杨德广资助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本笔记本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翻看这一笔笔记录,似乎就可以看到杨德广这些年来走在慈善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每一步都清晰而坚定。
将每一笔进出账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杨德广认为,这能够帮助自己了解钱的流向,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回忆起自己行善路上的点点滴滴,杨德广表示,刚开始做慈善时受到不少的误解,遭遇了不少窘境。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被杨德广的善行所感动,自愿拿出200万元成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然而,当杨德广揣着这笔助学款兴冲冲跑到黑龙江一所偏远学校时,却遭到校方的拒绝。“你们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捐助我们……”校方“吐”出的一连串疑虑让杨德广发现,有心做好事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这样的经历,对于很多慈善人来说,都是必经的“磨难”。2016年,本市长寿社区基金会推出的食物银行被很多人认为“开不久”;2017年,民政局提出的,到2019年底实现本市各街镇(乡)慈善超市的全覆盖被认为是“做样子”……做慈善却不被人看好,究其原因,是太多的“伪慈善”伤害了大家的心,让人们不敢轻易相信慈善。
政府撑腰
让慈善之路通畅
当杨德广的助学路受阻时,他和企业家决定重新找政府,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将助学基金用于四川、甘肃等西部偏远山区的几所学校,解决孩子的营养午餐问题。这一次,他成功了。3年多以来,200多名爱心人士筹集200多万元,用于资助新疆、西藏、青海、广西、云南、贵州、内蒙等地优秀贫困高中生。500多名学生收到了这份来自杨爷爷和各位爱心人士的“温暖”。
2014年,在法规和相关政策扶持下,杨德广发动身边“善的力量”,开始筹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将精力继续投放到第二轮的“1帮1”结对帮扶计划,并发起“阳光茉荔育才林”行动。3年多的时间,杨德广的队伍从原先只有32名工作人员到现在200余人的规模。阳光慈善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力量大了,信心有了,责任也就更重了。
其实,政府的撑腰不仅体现在团体的慈善基金会中,在上海社区基金会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补充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本市社区基金会由政府投入的总额达1亿余元,撬动了0.6亿元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治理,即1.6元政府资助吸引带动了1元社会爱心资金参与,效果十分显著。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上海社区基金会累计开展公益项目600余个,公益支出达2000余万元。全市社区基金会服务社区群众50万人次以上,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带动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融合。
据悉,本市今年还将建设100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首次列入市府实事项目,市民政局专门出台《认知症照护床位设置指南》,市、区两级财政对认知症照护床位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补贴。
账目清楚
做慈善的必备条件
从探索一部适合我国的慈善法,到2016年我国首部慈善法出台,再到今年9月1日刚刚施行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政府部门在致力于揭开“伪慈善”的假面,保障慈善机构的公益性和公信力,使我国的慈善事业步入法治化的轨道,为真正的慈善撑腰。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要求公布在本组织领取报酬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人员的报酬金额,公布本组织出国(境)的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费用的标准; 要求公开募捐活动全过程对外公开; 要求慈善项目至少每三个月公布一次进展情况,项目结束后还要全面公开,预示着我国慈善事业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何将慈善一直做下去,账目清楚是第一要义。记者了解到,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团队的工作人员是不收取任何酬劳的,大部分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慈善,善款专门由上师大财务处负责。
“我们是看到申请助学金的材料没有异议后,才由上师大财务处汇款到学校,由学校发给学生,每个学生签字。与此同时,我们会将捐赠者和受助学生一一配对,将捐助者的联系方式给学生,要求学生给捐助者写封信或发微信、短信,告知自己的学习情况等。”说到资助流程如何保证账目的清楚明白,阳光慈善专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每次捐助完学生后会有一个回访的工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会随机抽取学生家长的电话打过去,询问是否收到助学金,以确保费用发给学生。
法治保障
慈善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过去一段时间,时有“伪慈善”事件曝光,不少市民对于“慈善”产生了戒备。如何消解市民的担忧,维护社会的慈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市民“放心捐”、“热心捐”,让慈善人安心做慈善,成为一大难点。
对于如何将慈善之路走得更长远这一话题,每一个慈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账目的清楚明白,让做慈善的人能够安心做慈善,让对慈善有误解的人也能更安心,但这只是一个起点。”对于《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 的出台,已有九年“行善”史的联劝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法律法规的出台能够更好地规范慈善行为,账目的清楚明白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捐助人参与到后期善款使用分配的每一步中,而不是“一捐了之”,做一名“甩手掌柜”。
杨德广告诉记者,他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做慈善的队伍中来,深入到做善事的前中后各个阶段。阳光基金会的资助流程已经形成层层审核制度,从困难学生自己推荐,到学校审核,再到阳光基金会审核,最后到学生收到善款进行反馈,完整严密的流程保证了善款能够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长寿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据基金会统计,食物银行成立两年以来,已累计有5万人次的人群受助。虽然食物银行项目匹配的经费只有每年十余万元,但公益企业能够提供食品、物流、设备、培训等方面的帮助,通过与他们的对接,社区基金会有效承担起桥梁的作用,让很多愿意做公益的企业加入进来,撬动更多资源。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