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前阵子,与一朋友聊天,谈兴间说起学习。他人过中年,在国企担任部门领导。他说,这些年不知忙啥、应酬多,渐积浮躁之习,遇事急,情绪有时难把控。这几天,在拟订读书计划,想好好静读几本书,沉淀自我,还份宁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学笃志,神闲气静。”读书,历来为人所称道。忙里偷闲,看会儿书,既是休憩又是静心。节假日,无论在家中或上图书馆,坐个半天,若细品味字里行间文学清香,安悟言外之意个中启迪,是一份难得精神营养补充,也是一款值得推崇的文化休闲方式。
我曾认识一位市级机关处长,年近六十,读书成瘾。他一日都离不开书,不仅仅是工作上需要。每天上班本身就很忙,开会、打电话、写材料、处理各种事情。到了下班,他却不着急回家,而是在办公室有滋有味地看会儿书; 仿佛不这样做,就会感到一天亏欠和失落。出差,他最不能忘的就是书。
节假日,他也会一人带本书,或到公园,找个僻静处,埋头阅读; 或到郊区,沉醉于自然,畅游在书海。他对我说,有次,他带本新书,自个跑到苏州呆了两天,似置身世外,没有一点外界纷扰,读着十分过瘾,一气呵成。我问他:“你家里人怎么看?”他悠然笃定地说:“几十年了,已习惯我嗜好。”他爱人是位大学老师,对此十分理解。
因原先工作关系,我单位会不时请他来指导,出席一些会议。每次讲话,他都不带讲稿,围绕主题,即兴发言。一席入情入理、妙趣横生的话语,使刚处于静默的会场,瞬间兴致调动起来,有笑声,也有掌声。听后,也如同吃上一道玉盘珍馐,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我身边还有些喜欢读书看报之人,有男有女,年龄各异。他或她,包里常带着一本书。空时,拿出来,随手翻阅几页,已养成一种习惯。就像人口干要喝水、肚子饿要吃食物一样。
现在,城乡社区文化设施改善,都有自己图书馆。一位乡镇文化站站长对我说,他们那儿图书阅览室,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全年无休。因为社区里部分读书读报人,总会定时光顾。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一个书香俱乐部,经常性地组织一些读书交流之类活动,也带动其他人加入,给生活平添意趣。
当下,闲来玩物层出不穷,新奇之样惹人热衷; 可对书情有独钟者,大有人在。一位先哲说:“读书之人,自有危机感; 稍有怠息,就怕跟不上。”
妻是位教师,有看书朗读癖好。空余时,她便会坐在家中阳台飘窗,沐浴着射入的暖阳,一壶茶、一本书,看到精彩句子,就会读上几遍,一份悠闲自得。为此,她还专门买来置于飘窗的精致小巧茶桌,再配以一套宜兴茶具,盘腿而坐,沉湎于书茶飘溢的香气。一日辛劳,琐事繁身。可每晚睡前,她还总要伴着手机播放的“深夜十点,陪你读书”入眠。久之,这种习惯也深染于我。读书融入日常,自为生活中不可少的“茶歇”,一些人就是这么想。
我有位早年毕业于某名牌高等学府的相识之人,他却不这么想。自恃才高八斗,不读书、少读书,还总觉比人强。到了思想、学识慢慢滞后,尚不能清醒地意识; 即便有所察觉,却已习惯找到借口。渐渐离书远了,也消失于单位人们的视线。旁人说,真是可惜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造就“书香中国”,读书当成风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