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基层调解

合同写错号 装修搞错门

2018年09月18日 B02 :基层调解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077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进错房间装错房,这种事情以前在黄宏的小品《装修》 中出现过。近日,装修搞错房子的事还真的在松江区一小区内发生了。

  业主杨先生委托装修公司对自家阁楼进行装修,却不小心在合同上将门牌号错写成邻居陈女士家的,装修队也就此闹出了乌龙。陈女士家的阁楼被装修一新,而杨先生家却依旧如故。

  为此,杨先生要求陈女士返还自己支付给装修公司的前期装修费用并承担余款。而陈女士则认为乌龙事件是杨先生所导致,且装修价格偏高,拒绝支付这笔装修费。出力却拿不到余款的装修公司更是心急如焚。于是,杨先生请来了“老娘舅”求个说法。日前,松江区方松街道德邑调委会的调解员参与这起奇特的装修纠纷调解中。

  

  【事件】

  门牌写错 阁楼装错

  今年年初,市民杨先生购入了位于松江区的某小区301室住宅。当初这套房屋打动杨先生之处就是楼顶的阁楼,为了让阁楼的使用更合心意,在房屋入住前杨先生特意让自己的儿子找了一家装修公司,对阁楼进行精装修。按照装修合同,此次阁楼装修的总金额为4.75万元。合同签订后,杨先生先支付给了装修公司50%的费用。但由于疏忽,杨先生儿子在签订合同时错将自家的门牌号301室写成了邻居家的门牌号302室。

  此后,装修公司按照合同上的地址,进入了302室,装修阁楼。杨先生一家以为将装修事宜交给装修公司就万事大吉,因此也从未进入工地查看工程进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302室的陈女士面对从天而降的装修队,自说自话地装修自家的阁楼,直至整个装修完成也没有表示任何异议。

  两个月后,当杨先生一家高高兴兴地入住新家时,看到没有任何变化的阁楼,这才傻了眼。

  杨先生认为是对门的302室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因此他要求陈女士作为受益方,支付一笔阁楼的使用费15000元并且承担阁楼装修的余款,又与装修公司交涉,提出阁楼装修剩余的款项由陈女士承担。但陈女士与装修公司均不认可这一方案,三方产生争议,为此杨先生请求调委会介入调解。

  【调解】

  三方均有错但皆不认账

  案件受理后,调解员立刻对事件展开了初步的调查。经过现场的查看以及对302室陈女士的电话询问后,调解员确认了杨先生所说纠纷的真实性。

  之后,调解员又联系杨先生、陈女士以及装修公司,三方均表示愿意接受调解。考虑到整件事情中可能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关系,调解员还特意邀请了丰兆律师事务所的高律师一起参与调解。

  尽管三方均认可了杨先生所说的纠纷事实,也都表达了愿意调解的愿望,但第一次调解却并未成功。原来,三方就损失如何买单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三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按照杨先生的想法,之前自己已经为阁楼支付了2万余元的装修费。陈女士应当支付给自己1.5万元的补偿金。而装修公司则坚持表示,自己至少要拿到1万元的装修余款。如此一来,陈女士就要为自家被装修错的阁楼承担2.5万元的费用,她认为这笔费用已超过了自己受益的价值。

  律师在调解中介绍了几个类似案例以及法院的判定结果,调解员以这些先例劝说三方都退让一步。经过调解,装修公司将装修余款降低到了7000元,但陈女士却表示除去7000元,只能再支付杨先生1.1万元,杨先生表示不能接受。虽然调解员拿出一些市场装修价格来摆事实讲道理,但三方均不松口,第一次调解最终不欢而散。

  点明责任 各退一步

  尽管第一次调解没有成功,但调解员并未就此放弃。为了能顺利化解这起纠纷,调解员转换方式,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来解决矛盾。

  于是调解员分别联系杨先生和陈女士。调解员指出杨先生儿子的一次笔误是导致此次装修乌龙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杨先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而陈女士在明知装修队弄错装修对象时,并未提出异议,放任损害后果产生,存在不当得利的嫌疑。调解员还表示,杨先生与陈女士是对门邻居,常言道:人到难处邻里来,今后见面相处的时日很多。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出发,双方不妨再退让一步。在第二次面对面调解时,双方态度均有所软化,经过调解员的耐心劝导和利害关系说明,杨先生和陈女士都表达了愿意和邻居化干戈为玉帛的想法。

  之后,调解员又再次与装修公司协商。调解员指出了装修公司在装修过程中没有发现先期勘察的阁楼与实际装修的阁楼存在差异,表明了其在工作上的疏漏。经过调解员的一番分析,装修公司也愿意再退一步。

  最终经过调解,陈女士支付杨先生1.35万元补偿金,并支付给装修公司6500元剩余装修款。自杨先生收到补偿金后,陈女士不再承担任何法律与经济责任。装修公司自收到6500元后,其与杨先生签订的阁楼装修合同履行完毕,与杨先生以及陈女士之间的法律关系终止,装修公司亦不再承担陈女士家阁楼的维保工作。这起离奇的装修错案圆满画上句号。

  【点评】

  由于三方在纠纷中都有一定的过错,因此针对自身的损失各有各的说法。第一次调解没有成功,调解员转换方式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然都有一定的错,那就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调解员的耐心劝导下,纠纷三方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意各退一步,最终让这起离奇纠纷圆满了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基层调解 B02 合同写错号 装修搞错门 2018-09-18 2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