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刘海
烈日下,一座座“小山”显得格外晃眼。“小山”不是山,而是由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积而成。
“小山”上,晃动着10多个人影,他们身穿“生态城桥”的黄色马甲,在高温下从事垃圾分类捡拾作业。
这是记者在崇明区城桥镇生态就业特殊人员(实践基地)看到的一幕,这10多名工作人员在几个月前的“身份”可不一般,不是吸毒人员,就是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他们是当地社区的“刺儿头”,一般很难“驯服”。
而今,这些特殊人员并不“特殊”了,和我们一样,靠着双手吃饭,凭着本事生活。有些原先在街头游手好闲的,现在身上早已没了浪荡气息。
城桥镇党委副书记陈建飞说,这得益于该镇积极引进第三方,参与帮扶特殊人员的教育帮扶制度,通过促进他们的就业并建立有效管理举措,让该镇参与教育帮扶的特殊人员获得“新生”。
“走了,以后你归我管了”
城桥镇是崇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基数大。相较而言,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较大,他们对生活保障的要求比较多也比较高,但是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相关部门如果单纯依靠思想教育、申请低保等,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帮扶效果。
今年4月,城桥镇成立生态就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将符合条件的特殊人员就业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委托第三方即崇明振康社区服务社管理。
吸毒人员小兵(化名)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经常跑到镇相关部门,有时甚至干脆就地躺在办公区,干扰正常办公,让人头疼。有一天,小兵仍想故伎重演,准备躺下来“耍无赖”,没想到有人一拍他屁股。他正要发怒,却听一个声音传过来:“走了,以后你归我管了。”
小兵有点发蒙,原来是早已认识的“老公安”陆振康,别人不服,小兵就服他啊,于是小兵乖乖地跟在他后面。
陆振康现在是全面负责振康社区服务社运转的工作人员,具有多年的公安工作经验。今年上半年,镇政府决心帮扶一批特殊人员,以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特地腾出部分岗位,让特殊人员安稳就业。服务社就镇相关部门排查出来的特殊人员进行面谈,了解人员的基本状况,宣传就业政策,并评估是否符合生态就业岗位要求。小兵就是其中之一,被纳入服务社管理对象。
“上班可以,开车过来接我”
目前,振康社区服务社特殊人员共计31名,其中12名为吸毒人员、4名为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员在社区里没人管、也没法管。服务社能镇得住他们吗?
服务社并不是福利机构,也不是养老机构,特殊人员进来是要工作的,需凭双手,通过劳动才能领取工资,通过劳动改造灵魂。
服务社规定,特殊人员需要在该镇的混合垃圾堆放点工作,高温天气每天捡拾垃圾不得少于100斤,其他时间不少于150斤。经过综合考察认定表现良好后,他们才能回归社区就业。
“啥?叫我们进来还要工作?”一些特殊人员脑筋有点转不过来,他们平时游手好闲惯了,从来不知道政府把他们安排在一起还要干活。
服务社指导员范本贤给记者讲了一个笑话,他们吸收过一名特殊人员,通知他到生态就业特殊人员(实践基地)上班。这名特殊人员电话里要求“上班可以,你们得开车过来接我”。有的特殊人员工作到中午时还提出要下馆子喝酒。
陆振康、范本贤他们哭笑不得,并严肃告知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否则无法回归社区就业。这些“刺儿头”一看服务社来真的,也就老实了许多。
每周五集中学习洗涤心灵
但这些人表面上老实了,内心不一定安分。服务社自有一套管理办法。自特殊人群纳入就业范围后,服务社为每个人建立信息表,便于分析其社会关系、个人性格、过往经历等,进行合理分组。
“我们要确保每两名相对‘先进’人员帮带一名‘落后’ 人员,确保八小时内相互叮嘱,八小时外相互监督,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不稳定因素及时向指导员报告,”陆振康说。
服务社要求所有就业人员每周五集中在一起学习,邀请相关部门人员授课,包括遵纪守法、拒毒防毒、心理健康等,已先后邀请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禁毒办等前来授课。
在实践基地,记者拿到一份“教育管理会议记录”,主持人是指导员范本贤,他要求特殊人员提倡团队合作精神,言行举止文明。在工作纪律上,范本贤还表扬了曾经“耍无赖”的小兵“表现很好,带头作业,遵守纪律”,同时批评3名特殊人员,“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钱,第三次列为最差对象,再不改正将给予开除处理。”
陆振康透露,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特殊人员有苗头性问题或者日常表现不稳定,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家访,家访对象包括亲属、村居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掌握第一手信息,将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表现突出的予以加分,对考核优秀人员予以书面通报表扬,”陆振康说,对于连续两次通报表扬人员,由服务社推荐至社区就业。
从“散养”到“教养”的转变
经过实践基地千锤百炼的“打造”和“打磨”,部分特殊人员“毕业”了,被分配到社区工作。进入社区后,根据社区需求,他们将从事垃圾分类、道路保洁等工作。
进入社区工作的特殊人员,由服务社与村居委签订《双向推荐共管协议书》,村居进行协管,就其每天工作情况由所在村、居委会予以关注、了解;每周由服务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上岗检查,检查其工作责任区状况、向村居委了解出勤状况。
服务社还创造了“闭环式”管理,对于工作不负责,或者村居反映不合格人员,服务社一旦发现,将及时把他们“召回”,送回“大熔炉”再次“打造”……
近半年来,通过服务社的管理,31名特殊人群就业人员表现良好,未发生重新违法犯罪问题。经过4个月以来教育实践,黄某、张某等八名特殊人员,输送到6个居村社区从事环境整治岗位,并与涉及社区签订共管协议书,社会反响较好。个别人员还为公安机关提供相关违法线索。
陆振康风趣地说:“特殊人群从一开始混迹于社会的‘散养’状态,向接受封闭式学习、劳动的‘圈养’转变,从逐渐端正学习、工作态度的‘驯养’方式,到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勤奋工作、遵纪守法的有‘教养’公民,在他们身上确实看到了很大变化。”
记者在混合垃圾堆放点采访时,老彭穿着“生态城桥”的马甲正和同事们一起从事垃圾分类,烈日之下,老彭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他说:“这个活儿是辛苦了点,每天出很多汗,灰尘也很多,但是拿的钱安心。以后还得勤恳干活、踏实做人。”
城桥镇党委副书记陈建飞说,有一名特殊人员以前整日在街上游手好闲,现在在这里态度端正多了,生活有着落,做人也有礼貌。
“对于特殊人群的帮扶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痛点,”陈建飞说,“从法律角度,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由人’,每月上门走访或者谈心谈话很难起到明显效果,因为这个群体更多的是关注政府部门的帮扶能否解决其生存问题,因而通过政府引入第三方,纳入企业就业范畴。”
他说,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既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又可以严格要求他们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解决稳定问题,实现两者无缝衔接,提升了教育帮扶成效。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