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本市垃圾分类立法草案拟本月下旬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看垃圾分类如何从盆景到森林

2018年09月19日 A08 :走近人大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891

  ▲中南小区的垃圾房引人注目

◆黄浦新苑小区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记者 陈颖婷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尿不湿、贝壳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如何激发市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亟待立法予以保障。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草案已经形成,拟于本月下旬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日前,市人大常委会部分人员赴黄浦区调研垃圾分类工作,并听取市政府相关部门关于法规草案起草情况及主要内容的汇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科技化手段、志愿者服务,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从“盆景”走向“森林”。

  扫描垃圾袋二维码

  垃圾桶会自动打开

  调研组一行先来到黄浦新苑,工作人员向调研组现场演示了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绿色账户、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的使用情况。记者在小区一角看到,三个金属垃圾箱颜值非常高,分别对应干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据了解,这是一套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每个垃圾箱的底部都有称重系统,与后台数据服务系统相连。这套系统可以对每袋垃圾进行精准追溯。居民先输入房间号,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所需的二维码数量,扫描对应垃圾袋的二维码,相应的垃圾桶就会自动打开。居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垃圾桶就会自动关闭,同时,对应的积分将自动发放到绑定账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发现有分错的垃圾,志愿者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知道是哪户人家将垃圾分错,然后将这一信息通知后台,后台管理员会通过系统将这一信息告诉分错垃圾的居民,提醒他下次不要分错。

  为了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垃圾桶上标明了各类垃圾的类型。记者看到一名居民解开垃圾袋将垃圾倒入湿垃圾桶后,又将垃圾袋放入干垃圾桶。“垃圾袋内的垃圾属于湿垃圾,但垃圾袋本身属于干垃圾。”居民向记者解释说。

  志愿者值守垃圾房

  垃圾投放每天定时

  与黄浦新苑小区内高科技的智能垃圾桶相比,作为老式小区的代表,中南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毫不逊色,它的秘诀在于志愿者的给力。

  中南小区是学区房小区,小区房屋交易频繁,目前一半为新入住居民。小区的出租率也较高,年轻租客多,推广垃圾分类遇上了不少难题。据介绍,中南小区从2008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但效果一直不明显。今年6月开始,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广泛宣传,并邀请社会组织对居民进行培训。记者注意到,小区每幢大楼门口都没有垃圾桶,居民倒垃圾必须去小区大门口的那排垃圾房。垃圾箱房非常整洁,没有异味,8个投放口紧闭,上面贴有不同垃圾的代表色、代表物的图示和文字。比如干垃圾的箱门上就标明了薄型塑料袋、尿不湿、污染纸张等细分的门类。

  在采访现场,记者还看到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垃圾厢房值守,帮助并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中南小区正式施行定时定点定岗的生活垃圾分类及投放模式。每天7点至9点、17点30分至19点30分,新改造的垃圾箱房投放口开放。对于上夜班、生活不便或工作较忙的居民也会特事特办,帮助他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围城情势紧迫

  立法保障刻不容缓

  随后,调研组还前往黄浦区干垃圾中转站了解分类运转情况。据介绍,仅该中转站每天就要处理垃圾量约800吨,它是上海生活垃圾处置量日益增高的缩影。

  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近年来,本市生活垃圾年均增长量超3%,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置量接近750万吨/年。只有普遍推行垃圾分类,才能促进源头减量、资源利用,进而减轻末端处置的压力。

  1996年以来,本市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立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2011年起,本市拉开了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的序幕,连续7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2018年8月底,干垃圾处置能力达到2.35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3900余吨/日,全市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超过60%,“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500万户居民。

  据市统计局《2018年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 显示,58.6%的受访市民所在的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76.7%的受访市民赞成通过立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因此,本市有必要通过制定《条例》,对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进行规范,重点强化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为提升本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和分类实效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邓建平表示,今年3月成立的由市人大、市政府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立法工作方案。草案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政府、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相关作业服务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意见建议。目前,条例草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于本月下旬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看垃圾分类如何从盆景到森林 2018-09-19 2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