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新生,你的钱袋子可能被盯上了

2018年09月25日 B07 :法治青春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316

  假冒老师发送有木马链接的短信

  冒充学长代为交费

  推销中暗藏猫腻

  兼职招聘实为骗钱

  9月,是大学校园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新生们的到来给校园带来更多新鲜的气息,但这段时间也是新生们最容易被骗被盗的时期。别用有心之人盯准了对学校尚不熟悉的新生们,用各种花样手段取得学生的信任,找准机会伸出“贼手”。小编在此整理了一些典型骗局,希望给新生及家长们提个醒,不要落入这些陷阱中。

  案例1  “新生群”收费骗钱

  为尽早熟悉校园,加入“新生群”成为许多新生的选择。但有些学校出现了“山寨新生群”,骗子通过收取群费等方式敛财。去年8月,名为“某大学2017新生总群”的QQ群中,管理员发布通知称,“拟定收取群费,每人每月5元”,将用来“进行内部建设”。消息一出,受到群内多名学生质疑。对此,该高校发表声明称,“经核实,发现为骗局”。声明中提醒,学校目前尚未建立官方的新生总群(包括QQ群、微信群),无论是教师、学长学姐的在线答疑,还是学校通过官方途径发布的网络课程都是免费的,凡是要求收取入伙费、内容费的,都是诈骗。

  还有北京某大学的新生小王称,他所在的“2017北京某大学新生”QQ群,近日被改成了收费群,对入群新生收费6.6元。管理员自称收费“是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群”。但这些钱款的去处,群主并未交待。

  防范提醒:

  加“新生群”了解学校情况不是坏事,但要防范这种以骗钱为目的的山寨新生群,一旦群内出现强制收费或与孩子相关的事宜,学生和家长都务必要从学校公布的官方途径了解,或直接和校方、班主任等取得联系,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切勿轻信他人、随意点击不明网络链接,避免上当受骗。如果涉嫌诈骗和敲诈勒索,可以直接报警。

  案例2  假装室友盗走钱物

  敏敏前年一个人去学校报到,进宿舍后不久,有个女孩进来,说自己也是住这个寝室的学生。过了一会儿,敏敏想出去买点东西,就邀女孩同往。但女孩说还要等着父母,于是敏敏独自走了。等敏敏回来后,“室友”已不知去向,敏敏惊讶地发现自己放在寝室内的包被翻开,包内的现金也不见了,她才意识到刚才的女孩根本不是“室友”。

  防范提醒:

  刚入学时,新生相不认识,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这一点,装扮成新生或老乡和学生套近乎,并乘机盗走学生的财物。在此提醒,面对陌生人应想办法确认其身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离开宿舍时也应将贵重物品随身带走,或者锁上存放起来。

  案例3  冒充接站或代为交费

  小李刚去大学报到时,在学校门口有三个戴着“新生接待人员”胸牌的男孩问他是哪个院系,毫不设防的小明以为对方是“学长”,便如实相告。其中一个男孩说拿着行李不方便,就让另外两人看管,他带小明去登记。过了一会儿,男孩借口上厕所离开,小明左等右等不见“学长”回来,自行回到校门口,却发现行李已不见踪影。

  学生小王也遭遇过类似情况,他报到时遇到一名自称是学生会成员的男子,热情地陪小王办理各种手续。交费时,该男子说和收费老师认识,可以不要排队。于是,小王将钱给男子代为交费,自己看管行李等待,结果男子拿着钱一去不回。

  防范提醒:

  新生人生地不熟,对“学长”“学姐”充满了信任,殊不知有些骗子就在车站、学校门口冒充接待人员,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以帮忙看管行李或代交学费为由,借机偷走财物。虽然,每个学校的确会有学长学姐接待新生,但无论如何都应随时保持警惕,财物不可轻易离身,以免上当受骗。

  案例4  寝室推销暗藏猫腻

  开学后没多久,妮妮的宿舍来了两名年轻女子,女子拎着两个大袋子,自称是某文具产品代理商,毕业于该校市场营销专业。她们称自己是负责聘用该产品学生代理的,给新生们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在两名女子的鼓吹动员下,妮妮和室友从对方处进了不少文具用品。但对方走后,妮妮她们才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假货。此外,还有不少新生遇到“学长”“学姐”来寝室推销英语报纸、各种杂志,但交钱后,说好每月一期的报纸、杂志却从未寄来过。

  防范提醒:

  上门推销是新生经常遇到的骗局。骗子所推销的物品多与新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凭着对“前辈”的信任,初来乍到的新生大都会听之信之,等发现是骗局,却早已找不到对方。

  面对陌生的推销者,除了要确认对方的身份、留下联系方式,还要事先检查商品,当然买东西最好还是到正规商店、超市购买。至于订阅订报纸或杂志,可以到邮局订阅。

  案例5  假扮老师骗取信任

  “你们是新生吧,我是某某老师,把费用交一下……”看到老师来寝室了,大多新生都赶紧乖乖配合,把钱交了。可是这个老师是谁?等回过神来,“老师”已不知所踪了。

  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入学后会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出车祸,医院需要钱等等,着急的家长给孩子打电话,发现电话无法接通或关机,失去最后一点警惕心,盲目汇款导致被骗。其实,这都是骗子的常用手段。

  还有家长收到短信:“某某同学家长您好,我是班主任,请点击链接查看开学所需提交资料并下载APP。”家长看是老师发来的信息,且写了自家孩子的名字,没多想就点击了链接下载APP。结果下载后,这位家长的手机突然死机,再次开机时,发现银行卡已经被盗刷。

  防范提醒:

  新生入学后,认识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辅导员,记得把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父母。如有要求交费的其他老师出现,不要急着,先与辅导员沟通。

  学生家长也要注意提高对自己和孩子隐私的保护意识。凡是收到民政部门、教育局或学校等单位的电话、短信,以缴纳学费或其他费用为名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的,家长要先向校方、老师求证,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接到所谓孩子出意外要求汇款的电话的,也不要慌乱,应先与孩子本人、辅导员或学校其他部门联系,核实真假。如确认是涉嫌诈骗、勒索等情况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案例6  诈骗电话设置陷阱

  去年,一名女大学生携带万元学费失联,家人和民警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寻找和短信“轰炸”,才找到这名女大学生。经过了解,这名学生在开学前,接到了不法分子冒充公安人员打来的电话,掉入骗子陷阱的她准备将学费汇给骗子,幸好警方介入,成功阻止这一情况发生。这种自称“公检法”人员,以配合调查为由让学生汇款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之一。

  此外,还有学生在非正规经销商处购买电话卡后,会接到诈骗电话或垃圾短信,有的以资助新同学学费、生活费等理由,骗取银行卡密码,还有的自称是教育部或校方以返还学费等为名,让学生提供卡号、密码,其实都是骗局。

  防范提醒:

  学生平时对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切不要因为一些小礼物就随意提供身份信息。尤其注意要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等重要身份证明,不要借给他人使用。若需要复印相关证件,在复印件上要注明此件的用途,防止他人借用证件及复印件办理各种银行卡、电话卡、借记卡等相关有价凭证。

  电信诈骗屡见不鲜,除上述情况外,骗子还可能假冒游戏或网购平台客服等身份实施诈骗。接到陌生电话,务必要仔细核实,如有资助生活费、返还学费等情况,要先向有关机构求证,不要轻易给密码等关键信息。

  案例7  招聘兼职骗取押金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希望可以打工缓解家庭困难或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有些不良中介平台会在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后一走了之。新生小杨就遭遇过类似的事。

  小杨看到一则兼职广告,称可免费提供兼职服务,他便去应聘。对方号称,只要小杨交纳押金,签署合同,就会为他找合适的兼职,并且合同解除后押金会退还。小杨交了报名费及保证金共200余元,并回去等待对方通知。可是半个月过去了一直没接到通知,小杨再去打听,却发现已人去楼空。

  还有一些骗子会以学长学姐的名义发布招聘兼职广告,在所谓的刷单、刷信誉的“工作”中暗藏陷阱。

  防范提醒:

  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工作本没有问题,但首先要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在应聘时一定要查看对方资质。应聘过程中遇到索要身份证、交押金保证金者,不要轻易相信。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落入传销陷阱。传销已经为法律明令禁止,但新的传销手段却经常以各种掩人耳目的形式渗入校园中。学生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而进入陷阱,要保持自制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外也要关心相关新闻,了解相关法律,掌握保护自己的知识信息。如若发现疑似传销事件,应及时向学校、公安机关举报。

  (本报综合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 新生,你的钱袋子可能被盯上了 2018-09-25 2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