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本市社会救助的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六类对象救助内容将通过立法予以明确。昨天,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注重体现上海社会救助的立法特色。
《条例(草案)》明确了本市社会救助的六类对象,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特困人员、自然灾害受灾人员和临时救助对象,回应了“救助谁”的问题,体现了社会救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本市将救助对象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低保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生活困难。第二梯度是低收入困难家庭,家庭人均收入够不上低收入困难家庭申请专项救助的收入标准,基本生活可以自我保障,但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第三梯度为支出型贫困家庭,主要因患病、教育费用等必需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
《条例(草案)》 还进一步明确了对六类救助对象的救助内容,解决了“怎么救”的问题。对低保家庭,除按照其在本市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差额按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外,根据家庭需要实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
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大重病患者,通过配发实物或者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措施,提高救助水平。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因医疗、教育费用等必需支出过大,导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给予基本生活救助; 有医疗、住房等特殊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专项救助。对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疾病治疗,并办理丧葬事宜,其中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或已满16周岁但仍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保障其接受教育,并继续享有其他救助供养待遇。
《条例(草案)》还明确了政府定期核查的义务和停止社会救助的六种情形,比如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 拒绝配合对其家庭人口、收入、财产、支出等状况进行核查的,等等。屠韩英代表指出,网络时代不少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会通过众筹来获取救助款。她建议将众筹救助也纳入告知范围。阎祖强则建议加大信息系统的使用,利用大数据对救助对象的救助全覆盖。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