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私人相册

挖参之旅

2018年10月08日 A06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227

  □魏福春

  去通化,似乎是为野山参。

  上海与通化之间没有直航,需在大连停靠一下。那天天气是异常的好,飞机大部分时间依稀定格在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到通化已是下午4点半,出了机场,旅客全走完了,也没见到接我们的车辆,心里隐隐地有些不快,后来方知这位姗姗来迟的延边汉子单睿,是从长春赶来,260多公里的路程,开了足足有4个小时(许多路段限速)。之后的几天里,他日夜相伴,让我们的挖参之旅充满了快乐,并带着我们游览了鸭绿江、领略了五女峰等秀美景色,当然,还品尝了当地的种种美食……

  第二天上午,我们六个人两辆车,随着单兄的朋友康兄,直往集安而去。康兄在那里有一块10多年未起过参的参地,而他的其他几块参地或是太远,或是参的年份不长——他们是想让我们见识一下真正的野山参。

  这里得卖弄几句现学的知识。林下参也叫林下籽,指的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无任何干预,一般说林下参(籽)15年后就可称为野山参。

  车行驶在青山绿水间,除了在鸭绿江边稍作停顿,留个影,看一眼对面的景色,没有休息,大家的心都被野山参牵着了。

  路忽然就没了,眼前是山村小道,康兄为了让我们少走点山路,欲直接开到参地旁。这可苦了我们,车七上八下,忽而爬坡,忽而涉水,颠簸了有20来分钟,突然一个刹车,到了。

  早有看参人等候着了,是一位70多岁的大爷。移开围栏,进到参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是一株株低矮的植物,有的上面挂着一串5、6只鲜红的果,这都是人参!

  山不高,坡不陡,我们大概上了50多米,不愿动了——累。康兄笑了:那就这里吧。他与单兄在一旁的小石头上坐下了。我们哪里知道人参是怎么挖的,一个个呆在那里束手无策。陪着我们的大爷“挺身而出”,拿起铁镐在一株人参旁划了一个圆,一镐又一镐,然后用镐翘起泥土,伸出手在泥土下摸了摸,随后又是一镐,再用手摸下,如此再三,不一会儿一支完整的人参呈现在众人面前。康兄接过看了看芦碗,又看了看参纹:有17年了。表情有点凝重。我暗想他心疼了,17年,就是野山参了!

  我是多虑了,康兄的参业公司年产10万支人参,虽说不全是17年的野山参,也已颇具规模,自是不会在意我们几个菜鸟所为。果然,他笑着说道:你们是单睿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每个人挖几支带回去。说着请大爷指导,大爷一声“好聀”,随即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先挖这片。我接过铁镐,狠狠地挥了三下,算是起了个头,然后把铁镐交给了朋友。我得赶紧下山——这参价格不菲,我下不了手。何况无数只小虫在围着我们转,这虫不咬人,可专往人眼睛里、耳朵里钻。我逃也似的上了车,这不,又做了回“叶公”,冲着挖参来的,结果眼睁睁地望着遍地人参,竟躲进了车里——

  几位朋友点到即止(他们同样不好意思大显身手),挖到的几支参都在当地煲老母鸡汤喝了,一根须须也没带回上海。

  这就是我们的挖参之旅,新鲜、好奇,却如昙花一现,未及细细品味,已成过往。好在多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尤其是结识了热情、豪爽的延边朋友,也是一大收获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挖参之旅 2018-10-08 2 2018年10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