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红袖添香

司马迁的困惑

2018年10月09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535

  熊腊云

  司马迁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写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自幼聪颖好学,20岁后,继其父职太史令,凭皇家所藏大量典籍,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对社会、对人生无不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他为 《伯夷.叔齐列传》 中发出这样的一段感慨:有人说,上天是没有偏私的,经常帮助善人。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善人了吧,他们仁德完备、品行高洁却被活活饿死,七十位弟子中间,孔子独独推崇颜渊是品学兼优的人,然而颜渊经常陷于穷困,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早死了。上天给于善人的就是这样吗?盗跖每天都要杀害许多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残暴无比,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到年老安然地死去。这是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法则呢?这些都是特别典型而明显的例子。如果说近代,那些操行邪恶、专门违法乱纪的人,都终生安逸享乐,财富丰厚,几代也用不完,那些办事严谨、中规中矩,不走邪道的人,偏偏灾祸连连,多得不可胜数,我非常困惑:这就是天道吗?

  司马迁的困惑,也是大多数人的困惑。在人们的心目中,天道就应该帮助善人,惩罚恶人。因为在中国,历来就有“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之说。而真实的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善人,惩罚恶人,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其实,天道既不会帮助善人,也不会帮助恶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在现实中找出许多的根据,但毕竟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亿万奴隶百姓的血泪史、苦难史,也是众多好人善人的屈辱史、受害史。从成百上千个奴隶百姓的陪葬到九族、十族人的被诛,从秦始皇的“天子之怒,流血千里”到成吉思汗的“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自己的敌人,侵占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听着他们妻儿的哭泣”,从屈原、贾谊、文天祥、岳飞等众多忠良之士之死 到孟姜女、窦娥、吕伯奢一家好心人的被杀,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人世间无不充斥着血淋淋的丛林法则。在这样的丛林法则之下,好人的命运着实不那么乐观,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报应。加之他们慈悲为怀,乐善好施而又谨慎小心,不越雷池,所以他们总是吃亏受骗、蒙受冤屈。而坏人就不同了,他们可以违法乱纪,可以杀人放火,可以不择手段。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底线,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而落后的社会制度又阻止和奈何不了他们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恶行。所以,他们在社会这个舞台上总是左右逢源,畅通无阻,黑白通吃。恶人的恶行不但没有相应的报应,反而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和利益,占用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文明成果,也为那些胆大妄为者提供了成功的恶例。恶人恶行之所以生生不息,少数流氓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些丑陋的东西之所以通行其道,其源盖出于此。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更是鲜明准确的道尽了善恶不同的人生结局。

  或曰:那些许许多多的大佞大奸,大盗大恶及恶贯满盈者,不是已遭报应了吗?虽然如此,仍有不少的坏人恶人和奸人安然无恙,无忧无虑的终老一生,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当下,这种情况不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吗?人类社会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假恶丑之所以屡打不绝,屡除不尽,屡禁不止,归根结底,就是“报应”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倘若从制度上让善恶有报真正变为现实,那么,恶人作恶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违法犯罪就会大大减少,坏人坏事就会大大收敛。而善人行善、做好事的就会越来越多,仁人君子就会大行其道,社会的物质文明不但会飞速发展,人的思想面貌、精神境界也会有一个新的飞跃。人们盼望已久的大同世界不再是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司马迁的困惑 2018-10-09 2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