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私人相册

水缸的变迁

2018年10月09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465

  石路

  水缸,给我儿时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刚上小学那会,能为家里做些简单家务事,往水缸里蓄水就是其中一件。那时,农场比当地农村条件要好些、卫生些,用不着在宅沟里用水,也用不着踏着泥泞小道去大河里取水。农场有水塔。高高耸立的水塔,河水抽进塔内,再从管道送入偌大圆柱水泥砌成的水池沉静。水池四周有一二十个水龙头,供一个连队或一个工厂几百号人日常生活之用。

  上小学二三年级,还不满十岁的我,个头比同龄孩子矮小,力气也小。放学后,父母还未下班,我先自觉地看一下水缸。若缸里水不多了,我自个从家里拎只铅桶去水池盛水。刚开始,我只能拎浅浅一小桶,一路上不时左手换右手或停下歇息。水桶在我手上顺着水的波动不停地摇晃,泼洒到家,已不足三分之一了,裤子也弄湿一大半。父母回来见我像刚从趟着水沟走来的样儿,就嗔怪道:“你人小,不要急,拎水慢点走。”望着至少能装下二三个我的水缸,心想何时才能蓄满水啊!这时候,我就盼望天下雨; 一下雨,我就不用拎水了。此时,我家的脸盆、铅桶就会全部出动盛“天落水”,把水缸装的满满的。好几天,我可休息了。

  后来,我上初中,能用扁担挑水了,二个桶盛水,路上泼洒的也少了许多,一缸水半个多小时就解决了。缸里的水,也不是立马就能使用,还需一番“加工”。之前,我看父母这样“脋饬”:在盛满的水缸中加入明矾,用一根一米左右甘蔗般粗的竹竿,在缸中把水摇匀,先成急切的漩涡状,后水速慢慢缓行,直至渐渐地停下来。水沉淀约莫一二小时,清水浮面,能照出人影,便可候用。我就按父母的方法操作,慢慢地熟练起来。上初中第二年,父母调动工作,我们搬家了,来到离场部附近的一家工厂。那里的生活区,家家户户先于“下只角”用上了自来水。搬家的时候,父母依然把水缸和家具一起带走,毕竟是个朝夕相处久了的“大家伙”,舍不得丢弃。父母说:“万一停电停水,水缸就可派上用场了。”

  之后几年里,水缸虽一直在我家占据着一个位置,也从自来水往缸里蓄水,但用过几回,想来屈指可数。偶遇停电,水缸又“复活”了。更多时只是放在那儿,留个念想。八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去参军。这时,农场早已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自来水厂,还有4个深井泵站。全场农业连队、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和职工家庭生活全部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先后拔地而起的新村居民区,幢幢楼房顶端也置建了水箱,遇到停电也照样有水。家里的水缸,我亦渐渐淡忘了。复员回农场,我已找不到家中水缸影了。是送人?是不小心碰碎了?还是藏在哪儿?反正我也没去问个究竟。

  从部队回来,我在农场武装部干了二年。巧的是,后来我被调入供水站,天天与“水”打交道。想起小时候拎水挑水往水缸里蓄水的情景,还是充满着感慨。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使农场换了新颜,生活也“水涨船高”。部分家庭开始添购刚应市的饮水机,喝上桶装纯净水、矿泉水。我母亲说:“过去吃河浜水,后来用自来水,现在饮上 ‘高级水’,真是今非昔比!”

  我父母家中也买了饮水机,吃上桶装水。不过,父母说还是觉得喝自来水习惯。一部分家庭还在自来水龙头上装了各式水过滤设施。农场后来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了新镇。原自来水总管全部更换,进户上下水管也进行改造。农场水厂并入当地自来水公司。生态岛的一股泊泊清流涌向了农场沃野上的万千人家。

  前二年,为改善住房条件,我在崇明买了自己的新房。装修时,妻说,要购德国斯密斯净水装置。我说,好啊,现在条件也许可。嘴透过细细弯弯的管子流出的水可直接饮用,喝茶烧汤煮饭就用这“直饮水”。几十年过去,农场里家庭早已没了过去的水缸,即使有也“挪作他用”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水缸的变迁 2018-10-09 2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