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希望我的未来可以 ‘飞翔’,到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我的关键词是开心。”
“我希望以后可以住在海边,开阔,没有寂寞,我的关键词是阳光。”
“我希望老了后回到老家,那里有树有鸟,比大城市安静……关键词是静。”
9月29日,在静安区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群大人和孩子一样,拿着画笔、橡皮泥绘制出自己想象中的未来,虽然一开始他们还“拉不下脸”,说着“我不会画”“这些我女儿小时候玩的”,但在身边人的带动下,每个人都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未来”。过程中充满笑声。
如果不做介绍,或许路人会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社区活动,参加活动的人除了个别有些消瘦、牙齿不太好、头发有点少,并无异样。谁都不会知道,专心跟着老师做热身游戏、互动交流的他们曾经有着多年吸毒的经历,而现在的他们正努力行走在戒毒康复的路上,且有个统一的身份:彭浦镇戒毒沙龙成员。
一个可以互相温暖的平台
彭浦镇戒毒沙龙成员们参加的是“探索生命的意义”戒毒沙龙第133次活动,主题为“和未来对话”。在活动最后,主讲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姚蕊请大家为自己的“关键词”设计一个简单的动作,并以此寓意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想要的未来。
“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带来温暖、互相理解和肯定,他们也需要被别人看到内心善的部分。”活动结束后,胡姚蕊这样告诉记者。
2014年开始参与戒毒沙龙的胡姚蕊,起初是抱着了解药物滥用人员内心世界的目的,她惊讶地发现,这个群体有着非常强的防备心。于是,与社工沟通后,胡姚蕊用了1年时间通过各种沙龙活动与成员们建立关系。
因为深知打开他们的心门不易,胡姚蕊也越来越珍惜成员们对她难得的信任。每年,胡姚蕊都会与社工根据成员们的需求制定沙龙活动主题,包括自信自尊、家庭关系、情绪管理等等。
“我们基本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我也曾担心这样低频率的活动是否会有效,但实践证明,这个平台对成员们的心理支持方面有一定作用。”胡姚蕊分析,“只有在这个平台、空间,他们才会放心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比如遭受到的歧视、不公,互相安慰彼此鼓励。”
看着一些成员来来去去、反反复复,或是坚定不移、保持操守,胡姚蕊很是感慨:“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我们可以向亲友倾诉,但自尊心、防御心太强的他们却很少会这样做,如果没有纾解的渠道,很可能就会重蹈覆辙。”
乔馨(化名)就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1969年出生的乔馨非常时尚,有着亮眼的外形,在上述“和未来对话”活动中,乔馨可以说非常活跃。但是,乔馨第一次参加沙龙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
“当时的感觉是‘很尴尬’。”乔馨告诉记者,2004年,她被社工推荐第一次参加沙龙活动,起初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也不想多说话。乔馨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吸食毒品,且有多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的她羞于在他人面前谈起这些过往,也不愿看到别人对她的异样眼光。因为这些,乔馨已经经历太多次了。
容貌姣好、年轻有活力的乔馨曾经是单位重点培养的苗子,谁也想不到因为好奇和朋友怂恿,拥有美丽外貌的她沾上了如此丑陋的瘾。
乔馨也曾想重新开始,可是当他人得知她的吸毒经历后,一次次拒绝、一次次冷眼让她失去了相信的勇气。尝过“毒”生梦死的滋味,一遇到打击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想重回到“壳”里。人生就这样被毁了。乔馨也和大多其他戒毒人员一样,学会了对外伪装,不再轻易提及过往,不再轻易信任他人。
“但是沙龙很好,老师和社工会教我们许多放松的技巧,心里装的很多事在这里都能说,而且能得到大家理解,不用装得那么累。”乔馨说,在社工鼓励下参加几次沙龙活动后,她觉得自己获得了许多正能量,也发掘出自己许多的“潜能”,比如成为禁毒志愿者,将自己的吸毒经历作为教训讲给大家听。
历经14年,越走越专业
彭浦镇戒毒沙龙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细细算来,它已经有近14年历史了。
自强静安工作站社工,同时也是戒毒沙龙主带社工的薛俊君介绍,经过大量走访社区个案后,社工发现彭浦镇的戒毒人员有许多共性:他们年龄跨度在28—55岁之间,生活经历丰富,有较长的吸、戒毒史,敏感、追求新奇刺激、缺少支持系统、面对诱惑时的处理能力和反应相对较弱,他们中有些人已摆脱生理戒毒期,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
虽然有良好的康复愿望,但由于长时间的脱离社会,让戒毒人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容易表现出焦虑及更多的情绪问题,没有适当的交往技巧,难以应对工作、生活上出现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社工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办法,将一群有着相似经历和相同需求的戒毒人员组织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戒毒沙龙。
据了解,戒毒沙龙其实是由女子戒毒沙龙、彩虹亲情学校、“ok男子汉”戒毒自助小组融合发展而成。
2010年开始,社工们创新工作方法,结合社会工作及心理学的理念组织开展一系列“表达性艺术治疗”沙龙,并由此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形成品牌化、社会化戒毒沙龙项目工作。
薛俊君告诉记者,沙龙经过多年实践,除了使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社会学习等专业方法之外,还加入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寓治疗模式于互动模式之中。
“我们前后共采用了参观、座谈、讲座、游戏、小组交流、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130余次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小组活动,为戒毒的同伴搭建康复、交流、学习的平台。”薛俊君说,在活动中,他们发掘了不少戒毒意愿坚定的成员成为同伴辅导员,还通过沙龙这个平台将戒毒的理念深植戒毒康复人员的内心,也作为一个品牌起到了禁毒宣传、引领和警示作用。
女儿去世,母亲继续参与活动
戒毒沙龙项目化运作以来,相关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戒毒人员,社工还结合社区社会工作及心理学的理念,组织开展由禁毒宣传、“表达性艺术治疗”沙龙、家属支持团体、志愿者培训、成果汇报展示5个子活动组成的品牌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家属支持团体。
针对戒毒人员家属的需求,社工和主讲老师在家属支持团体活动中通过设置相关交流互动环节,提升家属对戒毒知识和戒毒人员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并以此缓解他们与戒毒康复人员互不理解,缺乏正确沟通交流方式的紧张局面。
“还有不少有相似经历的家属会分享交流,他们也能从彼此身上学到一些经验,找到缓解身心压力的方法,建立良性沟通模式。”薛俊君介绍,她还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家属支持团体的一员张阿姨。
女儿阿敏的吸毒成瘾是张阿姨心中最大的痛。从原先的不知所措,与女儿关系僵持,让她自生自灭,到连续两年参加活动,母女关系渐渐缓和,张阿姨重新接纳女儿,并给予关心、支持,张阿姨获益良多。这些转变也使同样参加戒毒沙龙活动的阿敏重拾了信心。
在社工的帮教陪伴、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家人的宽容支持下,阿敏的转变令人惊喜,不仅没有复吸,而且还克服了重重困难主动就业,并向社工表达了想要成为一名同伴辅导员的愿望。
不幸的是,去年8月的一天,阿敏因病去世,张阿姨悲恸不已。得知这一消息,社工及时安抚张阿姨的情绪,帮助张阿姨做好料理后事的准备工作。同时利用小组活动机会,将组员们的安慰和支持转达给张阿姨,使得张阿姨渐渐接受现实,平复了情绪。
对于小组成员们的暖心话语,张阿姨感慨地说:“女儿最后坚持住没有复吸,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感谢大家的关心和陪伴,如果有时间,我还会继续参加活动……”
戒毒沙龙至今已吸引了60余名社区康复人员、110名志愿者先后参与活动。组员的三年戒断率超过六成,就业率也大大提高,还有8%的同伴成长为同伴辅导员。
“戒毒沙龙已经走过了14年,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提升它的专业度和品牌度,希望让整个社会关注到戒毒、禁毒问题,正确看待和接纳戒毒人员,真正帮助到这些群体和家庭,以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颗心都沐浴阳光。”薛俊君说。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