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被抛弃的“枯枝”长出“新芽”

2018年10月12日 B03 :大墙故事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249

  刘欣楠 制图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李海荣

  

  做事冲动、不计后果、防范心重,这些都是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人员阿长的“标签”,作为一个被判了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来说,一切似乎都是没有希望的。入狱之初,阿长就对监狱民警的管理教育有着较强的防范和抵触情绪,甚至扬言“就准备死在这里了……”

  阿长的抵触情绪一度让不少民警非常担忧,难道阿长真的无药可救了?怎样才能让他走上正常的改造轨道上?青浦监狱二监区的民警们想方设法让阿长这根“枯枝”长出新芽……

  “我是被重点防范的人”

  每个服刑人员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阿长也不例外。经过了解,民警得知,年纪不大的阿长有着不幸的童年。

  阿长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私人恩怨,酒后杀死邻居家老少3人,引起乡间民愤。母亲不堪忍受村里人的白眼和欺负,抛下阿长带着阿长的弟弟妹妹离家出走。母亲走了,村里人的冷言冷语却没有停止,失去了父母庇护的阿长只能从爷爷奶奶那儿得到片刻温暖。但是,老人们也无法一直保护阿长,他免不了被其他孩子欺辱。

  这些经历让阿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也从此在他心中埋下了恨的祸根,阿长更把这一切看作改变自己人生的根本原因。

  这次入狱是阿长“三进宫”了,他一进监狱就成了“刺儿头”,还对民警有偏见,认为自己早就被民警归类成“重点防范对象”,所有的教育管理不过就是怕他捣乱。在与民警的沟通中,阿长也流露出真实的念头:“我这次被判那么重,减刑几乎是不可能了,母亲可能也不会管我了,我未来没什么希望和前途。以后只能过一天混一天,大不了像我爸一样,一命赔一命。”

  因为存在这样的认识和态度,阿长的改造态度极不端正,对民警的批评和其他服刑人员的劝说他都置若罔闻,平时也不愿和其他人交流,总是一个人看书,或是躲在走廊听音乐。其他服刑人员也都认为阿长孤僻,不愿意和他沟通。

  虽然阿长一再认为民警对自己抱有成见,但民警却并没有因此把他看死,反而看到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如阿长对监狱的改造生活能够较好适应,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且,他对自己的犯罪有一定的认识和悔意,多次在不同场合表露出自己的悔过之情。或许是从小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关爱,阿长的内心其实极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只是他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太强,不愿说出来。

  这些亮点或许是阿长自己都没有发现的。为此,民警经常找阿长谈心,帮助阿长认识到自己除了自私自利、敏感多疑、行为冲动等不足以外,也有着性格直爽、看重情义、同情弱者等优点,让阿长知道他不是天生的坏人,他的内心也有着向善的渴望和动力。同时,民警在谈心之外,对他进行生命教育,帮助阿长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人生的意义。

  “我是被母亲抛弃的人”

  谈心和交流,让阿长逐渐感受到民警对他并没有偏见,慢慢放下心防。而阿长在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民警伸出的援手,更让阿长感觉到了温暖。

  阿长的身体并不太好,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肝功能指标偏高,民警得知后及时向医务室了解情况,并安排他休息养病。当阿长反映自己经常出现耳鸣,且越来越严重时,民警一方面向医生了解相关知识,一方面对阿长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其实,对阿长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家人的关系。阿长入狱后,他的母亲并没有不管不顾,也来监狱探望,但是每次阿长见到母亲不是冷眼相看就是大声斥骂。“小时候该关心不关心,现在不需要关心反而关心。”阿长对母亲充满怨恨。

  要化解母子之间长达20多年的积怨和仇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民警分析,阿长一直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人,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消极以对,如果能帮助阿长和家人修复亲情,或许他就能找回积极改造的动力。而且阿长其实对亲情非常渴望,只是他不知该如何说服自己,不知怎样排遣多年来的情绪。阿长的母亲或许也不知道为何孩子会变成这样,怒其不争,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

  要解开母子间的心结,母亲,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于是,在阿长和母亲又一次相见的时候,民警站在客观公允的角度,当着阿长的面指出母亲当年不该逃避抚养阿长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她因为一己之私给阿长的成长带来的影响作了分析。阿长的母亲听后充满了愧疚,这或许是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给阿城造成的阴影有多大。她对阿长保证一定竭尽全力、不离不弃,弥补自己的过错。

  当然,母亲的离开也有无奈的因素。民警也从母亲的角度向阿长分析,母亲只是个平凡人,她当然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可是当时受各方面情况影响,尤其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她无法同时抚养三个孩子,只能将较年长的阿长留在爷爷奶奶家。但母亲并没有抛弃他,始终努力地尽母亲的责任,否则现在也不会来监狱探望。

  在民警的努力说服下,阿长和母亲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虽然起初还有些尴尬,但至少两人之间少了怨恨,多了理解,少了冷淡,多了真诚。阿长母亲明白了孩子的心情,不再在阿长面前过多提及弟弟和妹妹的情况。每次来探望,都会鼓励阿长,给他信心。从前说到母亲就愤懑的阿长也开始主动打电话给母亲,关心母亲的身体,甚至会问及弟弟妹妹的情况。

  “我想参加公益活动”

  亲情修复,有了牵绊,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对未来有了憧憬。阿长不再是那个初入狱时对谁都满是警惕防备的他了,他接受民警的管理教育,也愿意与其他服刑人员沟通,从其他改造表现不错的服刑人员身上学习,从原来的“后进生”成了“合格者”。

  其他服刑人员也觉得阿长变了:他的脾气没有那么“冲”了,不再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主动向民警反映,寻求民警帮助; 同监组的服刑人员生病了,他会主动帮忙; 有服刑人员因为琐事发生矛盾,希望阿长“帮忙”,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冲动,反而耐心劝导他们要理性相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和改善。

  一次,阿长主动要求找民警谈心,但又欲言又止。在民警的鼓励下,阿长向民警表达了想参加监区公益性活动的想法。民警对阿长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也愿意帮助他。同时,民警对阿长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够继续踏实改造,诚实做人,真心悔改。

  经过自己的努力,阿长于2017年2月获得了司法奖励,这对阿长的改造表现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民警也感到欣慰。

  当然,民警们明白,对于阿长的教育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可能会因为家庭关系、身体健康、改造信心等各种细节问题、意外情况而出现反复,对自己的改造前景出现失落,还需要民警在教育矫治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朝着认罪悔罪、弃恶向善、重塑新生的目标努力。

  民警手记

  阿长的故事并不是个案,在监狱的教育矫治工作中,有不少服刑人员因为刑期、自身原因等因素产生改造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等情况,尤其是一部分情况较特殊的服刑人员,他们或本身就较顽劣,或对民警存在逆反对立情绪,或自身就缺乏改造意愿。这些情况都使得“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越发变得困难,常规的方法在教育矫治工作中显得有些效果欠佳,需要寻找突破口,需要转变创新。

  在对阿长进行教育矫治的过程中,民警就探索运用了“积极干预”模式,坚持做到积极引导,让服刑人员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积极支持,让爱和希望伴随服刑人员自己; 积极改变,促使服刑人员坚信“心动不如行动”; 积极评价,引发服刑人员期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积极建构,追求“量变到质变”“治标到治本”。

  针对服刑人员改造中已经存在、可能存在的个体或群体性问题,民警不着眼于服刑人员发生问题的原因,而是着眼于引导服刑人员、帮助服刑人员去正视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按照教育改造规律,通过积极干预解决消化影响服刑人员改造的消极因素,激发培育促进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因素。帮助服刑人员学会运用自身的力量、资源来有效解决自己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使服刑人员得以避免或消除不利于改造的后果发生,恢复原有的正常改造状态,促使服刑人员朝着积极改造的方向和目标努力。

  “积极干预”模式对阿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然,他的刑期还很长,存在各种可能。

  无论是对阿长,还是对其他情况类似的服刑人员,更多有效的教育矫治模式等待被创造应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被抛弃的“枯枝”长出“新芽” 2018-10-12 2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