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 《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 一文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广电总局提到的舆情,指的是导演、编剧郭靖宇15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郭靖宇曝光业内收视率造假黑幕,例如每集交90万元可买收视率等。
收视率造假已经不是新名词,那么,为何屡禁不止,谁在铤而走险?
收视率问题已成行业毒瘤
9月15日,导演郭靖宇公开发文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问题。他称新作《娘道》 播出前曾被某卫视要求购买收视率,否则不予播出。郭靖宇呼吁影视行业团结起来,彻底清除假收视率毒瘤。随后,王长田、陆川、赵立新等业内人士声援。
演员赵立新迅速转发这条微博,并提到自己出演的《天盛长歌》 收视惨淡,“豆瓣喜提8分,收视惨淡成真; 敢不俯首称臣,让你有冤难申”。
导演陆川也通过微博曝光黑幕,“曾经亲耳听到某导演朋友在电话里无奈地要求制片将每集40万元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打到某市电视台购片主任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如果不按照电视台指定公司买收视率,将收不到电视台尾款。”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更以亲身经历为例,直言:“2015年初,因为不愿意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当时多档节目在央视等播出,停播所有节目之痛苦记忆犹新。”
编剧李亚玲感叹说:“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变。”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了相关消息。9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声明称,协会坚决拥护国家广电总局采取相关措施开展调查,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日益畸形的收视率
收视率造假问题并非新闻。早在2012年,电视剧《大祠堂》 的出品人王建锋就曾在微博上公开举报收视率造假。
2016年12月,浙江卫视电视剧《美人私房菜》 因制作方未向幕后黑手购买收视率,从全国收视前5名直接跌至20名开外,创浙江卫视建台50年来最低收视纪录。该剧终因“超低”收视率从黄金时段下架。此举引发当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向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势力”公开宣战。不过现今看来,收效有限。
直至今日,郭靖宇的控诉再次引发业内人士共鸣和支持。他揭露的内幕中,虚假收视率报价已飙升为单集90万元。编剧李亚玲称,最近两年买收视率费用爆涨一倍,从每集50万元涨到100万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按国际通行规则,收视率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而服务,并非电视节目优劣评价标准。但在我国,一些电视台为争取广告资源,开启收视率造假,之后愈演愈烈。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不少电视台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签订所谓“对赌”协议,客观“引导”制作方购买收视率。
央视电视剧频道资深导演高赛向记者介绍,收视率如今已渗入电视领域各方面,不仅成为市场的晴雨表,也成为电视剧交易“依据”,且与从业人员业绩、收入、晋升和评比等直接挂钩,在电视业和从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收视率造假将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指出,收视数据造假乱象,对数据的误用和滥用等做法,已严重影响收视率的信誉和电视剧市场健康。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前者主要指某些利益相关方采用不正当手段,寻找和接近原本应属保密态的样本户,通过贿赂、收买等方式影响样本对象的收视行为或记录行为。后者则属于调查方的问题,对后台数据进行篡改,人为加工。相比污染样本户,后者操作更直接,也更简单。
文化教育学者郭簃对记者表示,收视率赤裸裸的造假行为已严重影响到影视文化产业全生态链,长此以往,对专注于内容质量和规范操作的原创作品将带来深层伤害。
黑色产业链背后的巨额利益
调查发现,尽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各电视台签署“对赌”公约,然而不少播出机构迫于收视率对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仍“阳奉阴违”:制作方若不承诺收视率便拒绝购片,以此逼迫制作机构继续花钱购买收视率。而制作机构每部剧平均增加的两三千万元购买收视率成本,反过来又会转嫁到电视台。这种恶性循环使多数电视台也不堪重负。
既然收视率造假问题屡被曝出并遭受抨击,那为何至今仍未彻底解决?业内人士表示,利益的驱动是首要问题。
高赛对记者坦言,在资本和高额利润裹挟之下,收视率造假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拥有强大的利益驱动。
业内人士表示,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已形成。在一些地方,即使作品内容制作精良,也必须千方百计花高价购买假收视率,以确保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赔本。
对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曾发表声明称,收视率造假问题在不少区域已形成“大面积、全方位塌陷”的恶劣局面。
郭簃认为,数据造假对行业和产业的伤害是深远的。对多数专注于内容制作的人士而言,虚假数据让作品难以获得公正评价,导致优秀作品和人才“贬值”。这不仅将破坏正常的文化创作和传播规则,还可能产生错误的创作和价值导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生态。
在刘燕南看来,如果任由收视率领域中存在诸如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问题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电视台、广告商、节目制作商和数据生产者等相关各方的利益,也会严重影响电视传媒生态的健康,影响社会的诚信和公德意识,进而影响我国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
造假背后的唯明星论怪圈
而对于收视率造假的根源,影视撰稿人胡鑫(化名)透露,电视台和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对那些能“扛收视”的明星主演的盲目追捧,甚至将收视率当作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演明星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完全忽略了电视节目的品质本身,因而给制造假收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市场。
“目前拍摄的电视剧,想要卖到一线的卫视上星,就非得请某些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 或者‘流量女明星’ 做主演不可,只有他们的剧,这些电视台才肯认,才肯收。”胡鑫说,而没有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主演的电视剧,纵然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片,看演员,不看剧情,“然而这些当红明星、流量‘鲜肉’ 中的一部分,根本就是靠网络包装炒作、水军营销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拥趸,方才迅速在网络一夜爆红”。
胡鑫告诉记者,这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上述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谓电视剧,除了他们的粉丝外,占收视主体的广大观众其实根本不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而这样的真实收视率一旦广而告之,势必又会让广大公众洞悉这些‘流量明星’完全扛不了收视率,因此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片方还必须将工作一步到位,再继续去购买虚假收视率。劣币驱逐良币,常年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购买电视剧收视率的价格越来越离谱”。
违法违规近乎“零风险”
早在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就颁布《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对样本抽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使用等环节做出规定。这是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收视率调查十几年后,由行业协会推出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准则参考和借鉴国际通行《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GTAM),结合中国国情,对数据生产方提出应遵守的标准,也对数据使用方提出规范的要求。
之后,国家标准委批准颁布该准则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这被誉为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从标准内容看,除了规定严防收视率样本户受干扰影响外,也要求对收视率调查建立举报制度。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实施的准则属推荐性国家标准,并无强制法律约束力; 因此想要落实,很大程度仍依赖于各方“自觉”。而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倡议,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但几年过去了,因执法缺位,该准则几乎被虚置,收视率数据造假乱象愈演愈烈。其中,被业内普遍诟病的是违法违规成本过低。
王长田指出,部门不治之由屡屡传出:无法律法规可依、抓不到证据、缺乏权力手段、掀开盖子恐伤害电视行业、市场行为政府不便干预、利益集团太大扳不动等。
公益法律文化工作者姜宝对记者表示,针对收视率市场的法律规约和监管机制至今尚不健全,诉讼及问责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过高,惩罚成本过低,均导致违法违规接近“零风险”。
在郭簃看来,当务之急,既要呼吁司法的强力介入以增强惩罚力度,也要倡导构建多种数据调查模式并存的科学评价体系,根本还是要引导整个产业生态回到关注原创内容本身。文化精神产品最终仍是内容为王,原创产品质量才是其赖以维系的生命线。
(综合自 《工人日报》 《法治日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