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国内快递绿色包装的发展尚处萌芽阶段。当前,快递包装存在过度包装,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绿色快递包装的创新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推动绿色材料研发应用的同时,应并重快递包装的简化和循环体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联动,合理分摊绿色成本,逐步推进我国的绿色快递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快递绿色包装 简化包装 循环体系
□作者:刘贝 吴善凯 宋理
一、快递绿色包装的背景与内涵
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过度包装及包装物污染等问题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据统计,快递行业包装材料主要以纸盒和塑胶袋为主,仅2017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 消耗的纸箱高达5400万吨,相当于8452万颗树。与此相对的是,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 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难以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在此背景下,快递绿色、轻型化发展受到国家和相关企业的重视。快递绿色包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删繁就简,摒弃过度包装; 二是回收利用,建立循环体系; 三是源头治理,推行绿色材料。三层含义逐次递进,其中,推广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并建立完善的配套可循环体系应是我国快递包装绿色化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快递绿色包装困境分析与发展难点
1、暴力分拣导致过度包装恶性循环
日常网购中,为防止商品毁损或使商品外观漂亮,卖家在邮寄商品时通常会故意增加包装层数,导致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包装。除缺乏明确的包装标准外,快递行业屡见不鲜的暴力分拣是快递业过度包装的另一重大根源。在此乱象下孕育而生的过度包装快递因其抗摔打属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分拣的违规成本,反倒成为暴力分拣的助推器。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在消费者、商家和快递分拣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但是在这看似和谐的平衡背后掩盖的却是大量本可避免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2、快递绿色包装循环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相应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回收责任主体不明,配套措施缺失,导致快递包装的循环体系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许多企业有所尝试,如在校园设置回收网点,在快递点设置回收箱等,但这些措施至今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循环利用体系。此外,在回收体系与标准尚未完全建立的时候,循环利用快递盒比起直接丢弃,更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因为快递面单粘性很高,很难在不损坏快递包装的情况下将其销毁,因此,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将成为消费者是否愿意将快递包装回收的考量。
3、绿色包装创新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快递绿色包装涉及的不仅仅是外形和拆组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高精尖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目前市面上存在的绿色包装,如京东物流的“青流箱”等也因成本过高而局限于高档商品的包装配送,难以推广适用。如何突破技术瓶颈,降低绿色包装成本,将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开来,仅仅依赖几家企业恐难以为继。政策的扶持,消费者的理解和配合都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加强快递绿色包装的解决对策
1、优化分拣,为快递减重
目前国内已有包装行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如2017年年底,工信部、商务部两部委联合下发 《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暴力分拣的根源在于分拣行为监管的缺失和激励机制的混乱。故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建立快递行业约束分拣行为的机制,鼓励包装减量化,杜绝资源浪费; 快递行业协会和快递公司应分别制定约束分拣行为的操作细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做好分拣员的培训工作,健全分拣激励机制,奖惩并行。
2、回收+再利用,建立完善循环体系
对快递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建立社会化快件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实际操作上,包装生产企业、快递业务主管部门和派送员各方均要发力,使用方和终端消费者要共同参与包装分类和回收。生产企业要改变传统产品包装设计理念,研制开发有利于回收再利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快递业务主管部门出台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的实施办法; 快递人员在签订或派送快件的过程中顺便承担起回收任务,向客户提倡当面拆解、当面回收。要杜绝快递件的过度包装,做好快递包装物分类回收,可以探讨通过押金制、返还积分、赠送折扣等多种方式,增加消费者的回收积极性,促进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3、合理分摊绿色成本,逐步推广绿色包装
绿色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政府应首先担负起发展绿色经济的责任。为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政府可根据企业对包装的回收利用情况,适当免除回收利用率高的企业相关的税收并给予其一定的环保型政策补贴。其次,相关企业应通力合作,承担主要的初期研发投入,并利用循环体系,将成本合理地摊销至绿色包装的整个使用期间。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快递回收,做到不损坏包装,最大可能地减少绿色包装的后续成本。
一言以蔽之,绿色快递包装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方能让快递“绿”起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