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40年“平安曲”如何谱就

2018年10月19日 A02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569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法治报记者 刘海

  随着国内各级机构改革逐步深入,“综治办”这一人们熟悉的政法机构将逐渐淡出视野,而40年来,在维护一方长治久安中,“综治办”和它所属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起步到发展,再到今天持续稳步开展的“平安上海”建设,一路砥砺前行,已形成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思路,并作为“上海经验”向全国推广。

  今天,记者站在国家机构改革这一历史“节点”,梳理上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40年以来的成长轨迹,发现上海的综治干部、平安志愿者们一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作为维护一方平安的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仍将延续……

  上海的创新,上海的标杆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推移到40年前,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

  1981年5月,中央政法委召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五大城市治安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提出“综合治理”概念。

  会后中央转发了会议纪要,正式将“综合治理”作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长治久安的方针政策。

  此后,上海积极落实综合治理方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颁布全国第一个青少年保护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 等,为综治工作机制的形成作出大量探索和努力。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发展各类群防群治队伍,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得到逐步恢复;1988年3月,上海治安联防组织逐步按照正规化的要求建立。

  1991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中央综治委下设办公室,即中央综治办,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公。

  同年7月16日,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市综治委下设办公室。综治工作进入全党重视,依法依规运行的崭新阶段。

  当时上海提出:“要从精神文明建设、从上海的社会面貌、城市形象、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搞好社会治安的重要性,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为振兴上海、开发开放浦东服务。”

  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市委政法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兼任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柴俊勇回忆:“上海综治工作从开始就探索与时俱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思路,很多工作得到中央综治委、市委的充分肯定。中央综治办每次开会,都有上海的经验介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挥了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

  上海凭什么成最安全大都市?

  时间进入21世纪,上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高起点上求发展难度更大、问题更多,这一时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2006年2月和2008年3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两次下发了“加强上海平安建设的意见”,平安城市、平安奥运、平安世博创建及其工作机制的固化是工作的主旋律。特别是通过“平安世博”创建活动,上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果得到了集中检验。

  2010年11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上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和考核奖惩等,标志着上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

  回忆那段时期的上海综治工作,柴俊勇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广量大,是一个系统工程,解读为五句话就是‘社会是舞台,治安是主题,综合是优势,治理是举措,平安是目标’。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学会“弹钢琴”,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环节,都要照顾到,都要有典型来引领。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综治措施落实。”

  记者注意到,2010年的“平安世博”建设取得丰硕成就,当年的公众安全感测评分数达到历史最高的84.06,而从2011年到2017年,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017年8月,一份2017“中国游客心目中最安全的目的地”评选“出炉”,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十大城市中,上海名列榜首。上海凭什么获此殊荣?

  这份荣誉取得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各方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综治战线上同志的不懈奋斗,离不开平安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奏响“平安曲”,谱写“和谐章”

  今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是如何奏响“平安曲”,谱写“和谐章”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就在这一年,上海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综治“十二五”规划列为市级专项规划,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治理工作。

  2013年,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平安建设的有关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批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以把上海建设成为最安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以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和三级平安建设实事项目为抓手,不断落实综治工作措施,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上海各级党委政府以“大平安”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把平安上海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拓展平安建设的领域,丰富平安上海的内涵。

  到了2014年、2015年,上海全力防范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袭击等突发性案事件,坚持反恐标准,积极推进治安巡逻防控、武装巡逻处突、群防群治守护的“三张网”建设,全面优化街面巡逻防控机制、提升防控层级,全力防范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袭击等突发性案事件。

  2016年,上海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可谓“全面开花”:确定“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防范和打击利用游戏机赌博违法犯罪”等9项工作为市综治委重点工作。

  在全市吹响号角的系列大整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海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外环线内禁燃烟花爆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中小河道整治、食品安全等“补短板”工作中,处处都有综治战线上的干警和平安志愿者的身影。

  社会比较关注的是,市人大在2015年底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后,2016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综治组织定岗定责,30万名“平安马甲”齐动员,协同配合公安、武警,恪尽职守,全面巡查劝阻。

  如今,上海外环线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线以外燃放量明显减少; 外环线内烟花爆竹产生垃圾为“零”,引发火灾事故为“零”,烟花爆竹致伤人数为“零”,实现了市委决策和市人大立法目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16年3月2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动员会议,明确即日起开展集中整治。

  2017年3月25日,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正式实施。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交通大整治”行动在申城持续开展。

  大整治期间,在重要时段、重点路段,上海的“平安马甲”轮流上岗,参与道路交通法规宣传、安全文明宣传和劝阻交通违法行为活动。另外,上海借助科技的手段与群防群治的理念,不少“顽症”得到了解决,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在市民生活中更有“市场”,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在上海,和“交通大整治”一样,另一个在全市吹响号角的大整治是“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这场“战役”至今仍不断地改善着城市面貌,让人民群众拥有最真实的“获得感”。

  2015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合庆镇勤奋村召开现场会,全市吹响了向“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发起总攻的号角,攻坚战“四必”先行: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

  上海凭什么被评为最有安全感的城市?写到这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40年来,上海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从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在实践中不断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奋勇向前,给这座城市的综治工作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才形成了上海“最有安全感”的城市品牌。

    

  图一 曾担任市委政法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兼任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柴俊勇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检查静安区裕华小区治安防控工作(左一为柴俊勇)

  图二 大力推进社工文化建设

  图三 上世纪90年代社区保安在巡逻

  图四 上世纪90年代综治办组织开展治安突出地区整治,图为拆除违法建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40年“平安曲”如何谱就 2018-10-19 2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