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这是2018年最后一期周末周刊了,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感触最深的竟是两部电影和一次讲座。电影分别是“法治剧焦”推荐过的《找到你》(本报今年10月19日B6版)和曾在《大墙里“红烛精神”薪火相传》(本报今年12月18日A3版)报道中提到的老电影《少年犯》,讲座则是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的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本报今年10月16日B8版)。
工作10年,几乎从一开始就与“特殊人群”搭上了边,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是在大墙内、铁窗中和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对话。每一次听他们的故事,都像是接受了一场思想教育。而不知何时开始,犯罪、吸毒与青少年的交集竟越来越多。采访中获悉的数据让人震惊,校园不再是大家想象中不受污染的象牙塔。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法治宣传教育走进校园,可简单枯燥的讲座、展板展示并不能引起青少年们的注意。而在华政开展的那一场红丝带校园行活动却是一票难求,究其原因可能是嘉宾之一的白岩松带来的“明星效应”。可是有多少讲座能请来这样理智客观一语中的,掌控全场气氛同时还能顾及到观众、嘉宾感受的传播者?
诚然,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许多学校已经非常努力了。而且父母的引导教育其实对孩子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就像《少年犯》中反映的那样,许多青少年走上歧途与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可是“忙着搬砖,没空抱你”的父母们也有很多无奈,《找到你》中的妈妈们就是这样。第一次为人父母,想要陪着孩子成长,也要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同时还要处理孩子遭遇的问题、应对孩子的叛逆……问题是,在孩子眼中无所不能的父母其实也只是普通人,有时候他们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哪怕是在《少年犯》中,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的记者,也因为忙着工作而忽略了孩子,最后造成遗憾。
每一次采访年纪较轻的服刑人员和戒毒人员,我都会默默问自己,如果他/她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样防止他/她走上岔路?一时竟没有完美的答案。作为一名法治报的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母亲,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正向成长,除了家长、学校的努力,必然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