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刘贺山 胡超
2018年12月的一天,白茅岭监狱的两名民警乘飞机从上海出发,飞越云贵高原,坐火车穿过黔南山区,徒步踩着泥泞的山间小道,走进了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问,这两名民警是去旅游吗?若是工作,为何要不远千里去贵州的小山村?他们不是应该在大墙里面管教服刑人员吗?
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从一名罹患癌症的服刑人员说起……
咳嗽声异样 检查患肺癌
2018年9月5日上午,白茅岭监狱一监区民警王波像平时一样进行着巡查,忽然从1210监房传来了几声强烈的干咳声。这引起了王波的注意,他觉得这几声咳嗽声有点不对劲,似是因肺部疾病才发出的。王波迅速走到了1210监房门口询问:“刚才是谁在咳嗽,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王波得知,刚才是李某在咳嗽,他最近休息不好,总是咳嗽,还经常起夜。这时,李某也向王波表示,自己没到监狱服刑之前就患上了肺炎,当时不怎么严重,他就没有在意。可是最近几天,他的肺部痛得厉害,一直咳嗽个不停,“麻烦警官能够安排我去医务所看病。”听到这里,王波觉得事情紧急,立即向监区分管领导汇报情况。征得领导同意后,王波当天下午就为李某办理了就诊手续,带他去监狱医务所检查身体。
检查中,医务所民警发现李某全身淋巴肿大,这意味着李某的病情非同小可,于是立即启动了转院程序。第二天上午,在三名民警的监护下,李某安全转院至上海监狱总医院,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经CT检查提示,李某被初步诊断为肺癌晚期。为进一步确诊,9月12日,监狱总医院与上海市中西医结核病医院影像科进行联合会诊,确诊李某为肺癌晚期。确诊后,上海监狱总医院第一时间向白茅岭监狱发送了李某的病危通知书。
收到李某的病危通知书后,白茅岭监狱立即召集一监区和狱政管理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李某的保外就医事宜。监狱领导在会上当即决定成立了李某“保外”工作专项小组,全面负责“保外”执法材料整理、程序启动以及相关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突等工作,并要求抓紧办理李某的保外就医工作。
家人不接纳 病情又恶化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李某的情况符合保外就医的情形,但办理保外就医还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李某出狱后必须得到家人的接纳和照料。
9月12日当天,工作组民警就通过调阅李某档案,找到了李某父亲的联系方式。李某的老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李某父亲从未走出过山村,说话都是用当地方言,电话联系时民警根本听不懂对方说的话,双方沟通出现了巨大障碍。
难道李某家人就没有能说普通话的吗?经过民警提醒,李某才说可以和自己的哥哥打电话,哥哥在县城做公交司机,沟通应该没有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迅速与李某哥哥取得了联系,并顺利说服了李某哥哥和母亲来上海看望李某。
9月29日,李某母亲及哥哥到达上海,在监狱总医院见到了李某。当天,白茅岭监狱的民警就李某目前的病情向他们作了具体说明,并就李某“保外”事宜征求他们的意见。但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民警怎么说明,李某的母亲都不同意对李某进行“保外”。
“他已经服刑好几次了,是家里的累赘。我和老伴年纪都大了,家里也穷,没钱承担他的医疗费,就算监狱为他办‘保外’,家里人也不会接纳他的。”李某母亲的态度坚决。
民警向李某母亲解释:“李某12月就刑满了,即使现在不给李某办理‘保外’,两个多月后他也总要回家的。”
最终李某母亲还是没有同意对李某“保外”,但同意等到李某释放后,来上海接他回老家。
2018年11月下旬,李某的病情急剧恶化,监狱总医院连续向白茅岭监狱发送了三份病危通知。李某情绪也很低落,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害怕会在监狱病亡,不能落叶归根。对此,专项工作组民警一边着手研究制订李某一旦病亡的应急处置方案,一边抓紧与李某家属沟通联系,每日向他们告知李某病情。民警在电话中也多次向李某哥哥转达了李某迫切想见父母的愿望,但李某哥哥都以父母因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为由拒绝。
12月初,李某虽然病情危重,但在监狱总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与此同时,李某释放的日子也一天天的临近了,专项工作组开始着手李某的刑释衔接工作。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问题:李某是一名前科累累的癌症患者,如果刑满释放后滞留监狱总医院怎么办?滞留在上海怎么办?会不会发生报复社会、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在分析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后,监狱一方面致电李某哥哥,邀请他来沪协助做好李某刑释过程的全程见证、陪护和接收工作,最大限度消除李某家属对监狱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通过市监狱局综治办积极与贵州当地司法机关、医院等部门联系,寻求帮助,共同落实好刑释衔接相关措施。
可就在这个紧要当口,工作组民警却始终无法与李某哥哥和父母取得联系,打电话过去不是关机就是正在通话中……
奔走千里外 找到他的家
李某释放的日期一天天接近,如果不能尽快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争取家人的支持,可能会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白茅岭监狱当机立断、主动而为,立即组织民警远赴李某贵州老家,上门对接协调刑释衔接事宜。
2018年12月12日,监狱专门抽调业务骨干民警丁杰、王建国迅速前往贵州。当天晚上8点,丁杰和王建国就到达了贵阳市。由于李某的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他俩只能在贵阳暂住一晚,于次日乘坐每日仅有的一班的火车去李某老家。
那天,下着大雨,天空昏暗,山路泥泞。火车经过海拔1000米的高山隧道,受气压影响,丁杰和王建国还出现了短暂的失聪现象。两位民警看着窗外的雨,思索着应如何与当地司法机关对接,如何与李某家人沟通,内心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经过22个小时2000公里的长途跋涉,丁杰和王建国终于到达了李某的老家,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偏远小镇。由于时间紧迫,民警到达后就拿着公函,直接赶赴当地镇政府和派出所寻求帮助,并详细了解李某家庭住址和其他重要情况。
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丁杰、王建国乘车穿过崎岖颠簸的山路,徒步踏入大山深处。他们走到一间简陋平房的门前,这正是李某的家。门口一位老人接待了丁杰和王建国,他正是李某的父亲。
李某父亲得知他们的访目的之后,十分吃惊,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当地话说着什么,经过当地工作人员“翻译”,丁杰、王建国才知道,老人在说“不要这个儿子回家,我们不要他,让他自生自灭!”老人不断数落着李某这个叛逆儿子的过往,表示对儿子早已心灰意冷,宁愿他死在外地,也决不会去接他。
正在此时,李某的母亲回来了。得知丁杰、王建国是远道而来的白茅岭监狱民警后,迫不急待地询问李某的身体及饮食情况。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两位民警感到李某的母亲也许可以成为沟通的突破口。民警抓住机会,详细告知了李某在生命即将逝去的时间里对母亲的思念,转述了李某想再尝尝母亲做的饭菜,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余下的日子。同时,民警也讲述了监狱为医治李某所做的努力,表示监狱将按照政策法规,全力协助李某家人做好李某的刑释衔接工作。
李某的母亲早已潸然泪下,她怎么会不牵挂孩子,只是儿子太不争气。李某的母亲讲述了很多李某小时候的事,虽然与工作无关,但民警知道,此时倾听是最好的安慰。
经过近一小时的哭诉,李某的母亲终于逐渐冷静下来,“谢谢你们为了我儿子大老远过来,你们已经帮助他很多了,连你们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这么关心他,何况我这个做母亲的呢?我愿意陪你们去上海接我儿子。”
刑满释放日 终踏上归途
李某母亲的支持给了民警莫大的鼓舞和安慰。不过,鉴于李某母亲的文化水平较低、年纪较大等因素,民警希望李某母亲联系李某的哥哥,由他接李某,李某母亲也答应了。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李某的哥哥是一名专职往返于农村与乡镇的公交司机,由于工作原因,一时难以抽身。于是,监狱民警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去李某大哥所在单位说明情况,并快速帮他办好请假手续。
12月14日下午,两名民警与当地政府以及县医院等部门就李某接收工作和相关措施进行了商定和对接。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陪着李某的哥哥乘车赶往贵阳,并赶当日最早的一班飞机抵达上海。
12月17日,李某刑满释放,为防止李某在返乡途中病情恶化,监狱专门联系了120救护车送李某和他的哥哥回老家。在监狱民警、医务人员、李某家属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最终于12月18日早上6点30分,安全将李某送至家乡当地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李某回家的第二天,曾说过不愿把儿子接回去的李某父亲给白茅岭监狱打来电话,他通过李某哥哥向监狱民警表达了谢意,“谢谢你们从这么远来我们家,我其实是觉得这个儿子丢了我的脸,恨啊!我没有把儿子教育好,感谢你们帮助我教育和救治儿子,还把他送回家,谢谢!”。
得知李某家属表达的谢意,丁杰和王建国也甚是欣慰,他们说:“这次刑释衔接工作,我们来回奔波超过4000多公里,但只要能用我们的辛苦换来社会的安宁,就值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