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实习生 栗思
你知道倾听和听的区别吗?你知道一个8岁的男孩为何要买菜刀吗?你知道一个3岁的女孩为何见到关心她的女性就叫妈妈吗?这是日前在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下简称阳光中心)举行的“阳光@青年说”活动中,几名一线社工所提出的问题。当天,共有6名一线社工在“阳光@青年说”的舞台上讲述他们在工作中的故事和思考。
“阳光@青年说”是阳光中心今年打造的全新品牌项目——“阳光星球”的始发站。据介绍,阳光中心将以“阳光星球”作为社区青少年的“虚拟聚集地”,借助网络深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同时将中心的品牌项目置入“阳光星球”中。
“阳光@青年说”作为“阳光星球”的始发站,以关注青少年成长为出发点,6名发言人围绕“一夜暴富”“直播”“留守”等当下青少年热点问题展开演讲。活动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走到社区中,走向网上去”,与现场以及通过网络观看的社工和青少年朋友们同思考共成长。
来自阳光闵行工作站的朱斌以“倾听”为主题,通过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深刻诠释了倾听对于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的重要意义。阳光崇明工作站的陈毓姣则把目光放到了“留守儿童”身上,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了成长的留守青年所面临的问题,引发了听者的深刻思考。
阳光宝山工作站的庄蕾则关注到“拆二代”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一夜暴富”少了自力更生的意识,甚至逐渐迷失自我,但他们内心其实同样渴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讲述引导其融入社会的经历,展示了社工探索群体需求,以提供最适宜服务的重要性。
“90后”社工阮梦雨来自阳光虹口工作站,年轻的她自己就喜欢在虚拟网络世界充实自己,她提出可以结合青少年喜欢的直播、弹幕等新内容,通过培养正能量的青年“网红”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像“蜘蛛侠”一样建立线上线下的联系,多方位多层次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阳光静安工作站的卜敏雯从事社工工作已经15年,法律专业出身的她从备受关注的困境儿童个案出发,通过回忆社工在案件中做的社会调查等工作内容,传递了社工群体内心的温情。一个名叫朵朵(化名)的3岁小女孩,生下来便被生母遗弃。经多方协调,朵朵的生母仍旧明确表示放弃抚养权。2017年,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遗弃罪对朵朵的生母提起公诉,同时委托阳光静安工作站对朵朵的成长、生活经历和监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
接到任务后,包括卜敏雯在内的4位社工对朵朵及她的母亲开展了社会调查。两周的时间里,4位社工走访了居委、社区各地,综合多方意见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该报告也成为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申请撤销亲生母亲监护权的重要证据。
“作为母亲,看到一个母亲要被剥夺抚养权内心还是很不好受的。”卜敏雯回忆起当时工作时如是说,“但还是要保持理智,客观地去进行调查,拟写调查报告,尽量为孩子争取最大的利益。”
最后出场的任彦是阳光静安工作站的驻场社工,她采用生动的比喻,将社工比作红娘,以恋爱的视角去看待服务对象,探索建构可复制可粘贴的服务模式。她的生动演绎获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青睐,最终夺得本次活动“最佳发言人”的称号。
除了一线社工的“青年说”,活动也邀请到三位来自企业、高校和社会机构的高管、教授和作家作为嘉宾进行演讲,从人生、未来和科技三个角度为大家带来崭新的灵感和启发。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党组成员、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发出“星球最强音”。他对阳光中心在成立15年后整装再出发的“阳光星球”新征程报以了殷切的希望,他要求阳光中心的社工们不忘初心,坚持最初成为社工时那颗善良、真诚、进取的心,用专业的工作服务好青少年。
此外,活动现场,阳光中心还联合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法学、精神病学等各方单位与部门,共同启动了跨学科多部门合作应急平台。据介绍,该平台将形成工作互联、平台互通、资源共享、载体互融、优势互补的上海青少年事务工作新格局,更好地陪伴和引导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阳光@青年说>>>
《恋爱修炼手册》:驻场社工的独家秘诀
“我叫任彦,93年出生,工作是社工……”相亲宴上,任彦再一次向相亲对象这样介绍自己。2016年,任彦加入阳光中心大家庭,在静安区七浦路市场担任驻场社工。
“每次都要花费好长的时间给对方介绍社工是什么……”任彦笑着说,其实为了这场“阳光@青年说”活动,任彦曾经修改了四五遍演讲稿,却总是觉得不满意。未曾想,一场相亲宴给她带来了灵感,她将原稿推翻重来,一本“恋爱修炼手册”因此诞生。
任彦介绍,作为驻场社工,她的服务对象是七浦路市场内的就业青年,这些青年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憧憬和向往,可是在融入上海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和不解。而任彦他们就需要帮助这些青年加强和这座城市的“沟通”,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和链接。
“我们提供服务,就像是红娘在为男女双方牵线一样,要让他们彼此了解,互相沟通,才能成为‘一对’,和睦相处。”任彦所在的阳光静安工作站根据服务对象们在亲子关系方面的特殊性,开展了“手工DIY”“亲子课堂”等活动,以此加强他们与子女、与社区的联系。他们还根据需求调研,设立了“美妆美甲”“沪语”“韩语”等学习课堂,从技能提升方面给予服务对象帮助。
“我们希望他们不只是简单的家到单位两点一线,而是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生活,释放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任彦说,她希望提供精准化的服务,打造一体化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形成可复制可粘贴的服务模式。
■青春关护
学业压力致抑郁成疾 青春少女陷毒品泥潭
□法治报通讯员 陈硕
日前,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涉嫌贩卖毒品案。17岁的小雅(化名)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向来懂事文静。但2018年6月,她却通过网络购买了毒品,利用微信、闪送销售“K3茉莉水”,被公安机关在其住所抓获,并查获了11瓶K3茉莉水、5板“蓝精灵”。
讯问中,小雅对贩毒一事供认不讳。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检察官发现,案件背后竟隐藏着她难言的痛苦。“乖乖女”缘何贩毒?这一切还要从小雅考上重点高中说起。
考入重点高中 不堪压力走偏
小雅曾经是一个“乖乖女”,初中时的她成绩良好,按她的成绩肯定能够顺利考上普通高中。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小雅中考超常发挥,竟意外考入重点高中,一时间成为父母的骄傲和亲朋的榜样。但在尖子生云集的学校里,学业难度加大,小雅即使拼命努力,考试还是不及格,班级排名也跌落谷底。从“学霸”变成“学渣”,小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痛苦不已。
面对学校的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小雅试图向父母寻求帮助,但他们并没有和她一起面对困难、寻找解决的办法,反而一味责怪她贪玩、疏于学习。面对父母的指责,小雅的压力非但没有得到疏解,反而雪上加霜,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爸妈只有我一个女儿,要是我有兄弟姐们,真想一死了之。”小雅常常失眠,被医院鉴定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对于小雅来说,只有在睡梦中才能摆脱痛苦,这才有了她上网搜索“安眠药”、轻信“好友”、误入“毒品圈”的一系列事件。
父母只看成绩 接受亲职教育
在和小雅父母的交谈中,检察官发现,他们享受着小雅考上重点高中的光环,又担心她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而颜面尽失。强烈的虚荣心使他们不愿接受小雅沦落为“差等生”的现实,唯恐自己“望女成凤”的愿望落空。
学习成绩成为笼罩整个家庭的阴霾,日复一日地加重小雅的焦虑,最终导致了青春少女抑郁成疾、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
为了挽救小雅,嘉定检察院在办理案件的同时,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训诫教育,告诫她要强化法律意识、谨慎交友、抵制毒品。同时,检察官对小雅的父母也进行了亲职教育,针对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
第一,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定期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加强日常沟通交谈,疏导抑郁焦虑情绪。
第二,准确评估孩子的能力,合理规划孩子的道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孩子遇到学业困难时,要积极协助孩子寻找问题症结和解决方法,而不要单纯责怪。
小雅父亲表示会反省教育方式,不给女儿过多压力,敦促她遵纪守法,平安走好人生路。
检察官的话>>>
焦虑的父母,莫让“爱”成负累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小雅父母这样的家长。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路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花费巨大的金钱、精力试图帮助孩子铺就一条顺利通达的求学之路,并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傲娇的资本和人生的目标。
然而,求学之路不会一直通畅顺遂,在孩子遇到坎坷曲折时,父母只站在一边督促责怪,对孩子破解学习困境毫无益处,甚至会使情况越来越糟,导致孩子厌学、逃学,极端者就会像小雅一样抑郁、焦虑,还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父母要营造阳光健康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性格。在孩子遇到挫折、犯错时,要理解包容,共同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