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胡蝶飞
从水污染讲到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从室外污染讲到室内污染,从生活垃圾分类讲到医用垃圾处置……昨天上午,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专题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踊跃发言。
短短2个小时内,共有23名委员顺利抢下话筒,从环保的角度为上海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言献策。
洗马桶水流进雨水管道
建议尽快完善污水管道分级
“中小企业有活力,我先来。”市政协常委、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抢过话筒,率先发言。
“老城厢清洗马桶的水流向哪里了?不是污水管道,而是雨水管道。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方奇钟表示,上海污染防治进入攻坚阶段,要更加重视与民生相结合的污染治理。
上海郊区尤其是村级区域,几乎没有建设污水管道分级处理系统,污水管道排布都是老百姓自治,“想往哪里排就往哪里排”。为此,方奇钟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污水管道分级,科学处理生活污水。
同时,方奇钟调研时还发现,小微型餐饮企业的厨余排污尚处于监管空白。目前,网络餐饮外送越来越便捷,一些小微型餐饮企业每天的加工量非常大,因此产生非常多的厨余垃圾。其中部分餐饮店会直接将厨余垃圾倒入小区垃圾桶。所以,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些小微型餐饮企业的监管,敦促其处理厨余垃圾。
危害性超普通垃圾千百倍
建议用信息化手段处置医用垃圾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将目光聚焦到了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上。他指出,从2008年以后的十年,全国医疗废弃物翻了一番,上海从2007年的1.2万吨,增长到了现在的5.1万吨,翻了4倍多。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是全国医疗废弃物最多的城市,这个形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不仅如此,医疗废弃物有它的特殊性,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有害物质,所以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胡伟国说,医用垃圾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多种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甚至还可能成为一些流行病的病源。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机制和区级医用垃圾处置中心,不过胡伟国委员认为,一些方面仍应得到重视和加强,如医务人员和医院工勤人员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意识还有待增强,建议在加大相关宣传的同时,对特殊岗位进行特殊培训。
此外,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多环节、多人员的复杂过程,监管往往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及时。因此,胡伟国建议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从源头进行监控,借助物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对所有的医用垃圾包、垃圾箱、回收车辆和废物的暂储点及处置点进行无缝连接,并对高价值的医疗废弃物进行跟踪回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